刘禹锡最得意一首的怀古名篇,短短4句却深

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http://www.yushiels.com/npxjl/npxtk/

刘禹锡最得意一首的怀古名篇,短短4句却深刻生动,无愧于千古佳作

咏史怀古诗发轫于先秦,肇始于《诗经》,至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与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鼎足而立,成为唐朝诗歌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禹锡作为唐朝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在咏史诗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比如这首《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也是刘禹锡最得意的一首怀古名篇。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

朱雀桥,秦淮河上的一座桥,在朱雀门南,从金陵城往乌衣巷,必经之路。过了朱雀桥,便到乌衣巷。所以要写乌衣巷,必先写朱雀桥。首句,作为乌衣巷的环境,诗人如此描写,大有用意。

朱雀桥畔,野草芜杂,零星地开着小花。孤单地,懒散地,在春风中抖动,遍地是荒僻、破败景象。一个“野”字,给人沧桑之感。能无感慨吗?这是“抚今”。随之便会“追昔”,令人想到昔日。早在孙吴、东晋,车马喧阗,川流不息。今不如昔,形成鲜明对比。

“乌衣巷口夕阳斜”,紧承上句,补充、发挥。

巷以乌衣名之,定有缘故。原来,孙吴时,是演兵场,军士尽穿黑衣,守石头城的军营,设在此处。晋南渡后,成了一条街巷。

开国元勋王导、淝水之战统帅谢安,两大豪门贵族,都在此聚居。他们的子弟,出出进进,来来去去,风度翩翩,衣冠楚楚,炙手可热,雍容富贵,何其煊赫!

现如今,古老的巷口,笼罩着落日的斜晖,萧条、苍凉、寂寞,又何其衰矣!昔日的繁华哪儿去了?当年的风光又在哪里?含而不露,抚今追昔,再次形成对比。

以上描静景,下边写动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三句出现“王谢”,顿时激活了全诗。有了该句,一、二句,写朱雀桥、乌衣巷衰败,原来是:为了唤起历史的联想,令人恍然大悟,想到昔日的繁华,以便作今昔对比。

总之,有了第三句,一、二句,方有着落,同时,又开启了下句。

三、四句,一转一合,展开了议论。但诗重在表现感受,不只是为了说理,所以,非借助形象不可。有了形象,才会在此基础上遐想。

燕子栖旧巢,“越鸟巢南枝”。诗人构思新颖、奇特,识故巢的燕子,从“旧时王谢堂前”,“飞入寻常百姓家。”浓墨重彩,好个神来之笔!一口气,飞越时空,想象何其高远,又何等浪漫。这是运用形象说理。形象大于思维。由于形象对比,常带有普遍性,自然升华为哲理,成了传诵至今的名句。

想当年,东晋豪门,偏安一隅,竞逐豪奢,走狗斗鸡,不图奋发,不思进取。曾几何时,犹如过眼烟云,遂成一场金陵春梦。老屋易主,燕子改换门庭。历史的悲剧,岂不令人感慨嘘唏?古往今来,古盛今衰,再次对比。

于是,水到渠成,推出了主题:叹王谢之显赫,一何短暂。伤乌衣巷之衰败,一何迅速。岁月年复一年,燕子春来秋去,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现实多么残酷,历史何其无情!两句诗,道出了乌衣巷的历史,揭示出社会变化规律。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走下坡路。政治上腐败堕落,统治者醉生梦死。末尾两句,借古鉴今,给中唐统治者,也为后世来者,重重地敲响了警钟。

总的来说,今昔对比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只是有些诗歌显,有些诗歌隐。

《乌衣巷》一、二句中地名与景致的对举,已流露浓浓的今非昔比之感。三、四句则将此与永恒自然对照,以不变的大自然参照出人事沧桑。

燕子依旧归巢,而房屋却已易主。王谢豪宅沦为老百姓的栖身之所,潇洒任性的“王谢风流”已荡然无存。自然与人事的对照使人在怅惘的同时更多一分渺小的悲哀。

《乌衣巷》辞浅境深,短短4句,却呈现咏史诗的两种表现手法,深刻且生动,无愧于千古佳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00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