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杂志
风
总第期
楚风杂志
一期一会
(☆_☆)赏心走心养心
——读虢筱非先生《诗经》系列画作有感
文/何宇红
读到虢筱非老师的《诗经》系列画作,留下深刻的印象。像我这样的门外汉,应该是不懂画的。但是,美好的事物会自带光环吸引我,走进我的内心。
打开这个系列,第一感觉就是赏心悦目。
画中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带着阳光的气息,诗经的朝露,诗情画意之外,还带着浓浓的书卷气。
画中的那些植物,扎根很深,长得郁郁葱葱,朝气蓬勃。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花黄叶绿的荇菜在池塘里挨挨挤挤,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像一个个平时的日子甜蜜地伸向远处;“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那齐腰深的庄稼把带着斗笠劳作的身影都要掩盖了,丰收的喜悦自在其中;“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洞庭湖畔的甘蔗密密麻麻如北方的青纱帐,砍蔗的农民手起刀落甘蔗应声而倒,充满劳作的快乐。
除了这种群居的植物,画中有很多植物的特写,画家不画梅兰竹菊,画的都是平常物,一把秋天的稻穗在簸箕里闪闪发光,一团热烈而繁盛的火棘,一树红得发紫的桑椹,一簇颜值颇高的枸杞,几兜春风里微笑的荠菜,一群疯长的车前草......这些花花草草都有着自己秉性,在画里好像在说话一样。
瞧,这是葛根,在农村常常漫山遍野地生长着,因为太多我们经常忽略她的存在,她们也在虢老师的画里舒展着弯弯曲曲的身子,绽开成串的紫色小花,好像在说:“不管有不有人欣赏,我都要开花”,在画中,我们看到这些花儿竟然是这么美,再想一想葛根做成是葛根粉,凉沁沁,滑溜溜的,炎炎夏日来一碗,口水流出来了,再看题头写着“维叶萋萋”,语出《周南?葛覃》。维,语助词。萋萋,茂盛貌。这萋萋的葛根生命力实在是太强大了,我们这里的大堤上有一片葛根,因为防汛,一年三次清理,到秋天还是长成一片。《诗经》里多次提到葛。如“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我想,怎么就是采葛的时候特别思念人呢,葛这东西生命力旺盛又太过平常,仔细一看也还耐看,花是花叶是也果是果的,关键是还缠人,这不正像自己的爱人吗?
就是这些随意生长的寻常植物,她们在画里开花结果,微笑说话,看着听着,你就能看出他们的欢喜,听出其中的故事来。
画中的那些动物,一样吸引了我的目光。那头游泳的大牯牛黝黑的眸子一直看向我们的童年;那些嘎嘎叫唤的鸭子多么像懵懂无知的少年;田垄上觅食的肥鸡正在安享太平盛世;一盆活蹦乱跳的鲫鱼召唤生活的美好。这些生灵都是那么自由自在,展现一种美好健康的生命状态。
给我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是洞庭湖畔的那些鸟儿,虢老师几次去驾车去洞庭,也对洞庭湖的这些鸟群情有独钟。只见:一阵风吹来,芦苇丛中惊出三只飞鸟;洞庭湖的波涛之上,大鸟冲天,这大鸟,你说是雄鹰也可,是大鹏展翅也好,其大气磅礴是不变的;空旷的天空,雄野鸭叫得太过响亮,让留守妇女思潮涌动;绿野之上,一群白鹤亭亭玉立,长腿鹅脖,卓越于众。这些鸟儿都各有姿态,各有性情,在诗经里还被赋予多种情思。顺手拈来一幅欣赏吧。这幅画的主角是几只小乌鸦,它们站在春天的柳条上聊天,水面上的柳枝柔软像细细的丝带,刚刚冒出的柳芽儿被风吹得像烟像雾。寒冷的冬天这群小乌鸦不敢出门,终于等来了桃红柳绿的春天。它们东张西望,它们叽叽喳喳,春天就热闹起来了。题句“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春天的生机勃勃就这样铺展开来,几只鸟就把春天唤醒了!
山在画家笔下多姿多彩。巍峨的高山一看就让人顿生仰慕之情,峡谷深山充满悬崖峭壁却并不让人生畏,江南的山蜿蜒着小家碧玉的秀美,还有西北的山丘在划着不同的线条大气地伸向远方。水在画家笔下更是明媚多情。椰林前的海水淼淼无边让人心生海阔天空的辽阔,江南的河道上那一排排古老的乌舡子荡漾着水乡的梦幻,小桥下的流水哗啦啦和水鸭一起唱着欢歌,山脚的河水载着装满檀木的竹排顺流而出。面对这样的山水,看着蓝天白云,隔着画屏,我似乎能闻到空气的甜美。
随手翻开一幅,就让人怦然心动。看,这一处田园山林,峰峦叠嶂,植物茂密,云蒸霞蔚,彩虹闪耀,如此美丽,如此静谧,好像神仙居住的地方。题画“荟兮蔚兮,南山朝隮。"语出《国风·曹风》。这是一首对好人沉下僚,庸才居高位的现象进行讥刺的诗歌。画作并没有沉醉于这种人生不得志的消极情绪当中,而是撷取起兴写景的两句进行描绘。用笔或干或湿,用色且染且点,绘就一幅寻常山居图。是啊,当功成名就远离了你,不要泄气,还有山水田园会收容你,做一名采菊东篱下的农夫,做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钓徒,不也是很美吗?何况,即使你功成名就,最终向往的也许就是这样的世外桃源。
当然,画里的世外桃源可不止一幅,皎皎明月,灿烂星汉,亭台楼阁,白墙青砖,人间万像,和而不同,美美共舞,各美其美。虢老师的画并避讳鲜艳的颜色,他大胆泼墨着色,生活的丰富多彩,生命里那些五彩斑斓,都跃然纸上。一次次我欣赏这些画作,脸带微笑,心生希望,人间如此美好,我当好好珍惜,
细读这个系列,动心走心。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和我们隔着三千多年的时间之河,但是虢老师却跳出时间的框框,跨越千年的羁绊,让古老的《诗经》焕发时代的青春。在大家心中,《诗经》描绘的或许是古人生活学习的场面,是古人古景。但是在虢老师笔下,既有古香古色的建筑、古老的交通工具、穿着旗袍的女子等等;也有宜古宜今的,例如那些农人劳作的情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姿态,鸡鸭吟哦的农家小院,倒是古今一致的;更多的还是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场景:滚滚的高铁载着现代人奔向远方,拥挤的街道上步履匆匆的身影,高楼大厦矗立的城市里有点寂寥的归人,人流如织的风景名胜等等。画中的人物,尤其的那些如花的女子,也大多是现代女子,或者裙裾飘飘,或者风衣束腰,或者牛仔加身。正是因这些现代元素的大量涌入,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和《诗经》的距离。
顺手拈来一幅《小雅·隰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中的爱情如风花雪月般美好纯洁,诗经中的女子多情烂漫。看图中那位女子,虽然只有一个背影,我们就从窈窕身材中看到了她的美丽大方。蓝天白云,树木葱翠,小桥流水,可是孤身一人,也是良辰美景虚设,心中的人啊,想忘也忘不了,那弯弯的拱桥就像她曲曲折折的心事,湖水荡漾的涟漪划过心上,是不是明天就要和心中的他诉说一番?“何日忘之”这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从古代到现代,从男人到女人,都是亘古不变的,画家正是抓住这一点,寻找一种千古之共情,古今交融,走入读者的心中。
在《诗经》里,真是写尽了爱情的各种情愫,相思、惆怅、幽怨、欢喜等等,画家都让这些情愫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渲染开来,给人物的心理活动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有“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的甜蜜,有“无逾我里”的纠结,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的惊喜,有“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的安心,有“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的感叹。男恋女,女恋男,发而为诗为歌,皆真挚动人,发自内心,这才是爱的初心。倒是现在年轻人的爱情,常常拿房子车子票子说事,就像谈一桩生意,丢失了人类爱的“思无邪”!
因为《诗经》之古老,里面的生僻字比较多,前人的注释也是五花八门,要好好理解原文都是有些难度的,何况还要画出来呢。虢老师不仅细读前人的注释正确取舍,而且还有自己的理解。他从诗经里捕捉诗中之画,拈来一两句自己最有感触的,理解最深的,展开想象的翅膀,笔随心作,铺展出自己最美的画面。这样的画,题上诗眼,真是诗画交融,这还不够,虢老师还给每一幅画配了一段散文诗一样的美文,或谈创作体会,或谈人生经历,或谈原句理解,或叙人物心境,”这些画都带着画家独特的思考,充满艺术个性的表达,正如他自己所言:“每一幅画,画中有“我”。而这个“我”常常是最让我们走心的。
画作《来游来歌》就是很“自我”的一幅画。“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今译作:和气近人的君子,到此遨游歌载道,大家献诗兴致高。《汲冢纪年》记载:“成王三十三年,游于卷阿,召康公从。”《大雅·卷阿》所记,当即为此次出游。
虢老师作画时,并没有从众地描绘古人宴游场面。只抓住“来游来歌”四字铺展:炎炎夏日,岸边古木蔽日,一条清凉的溪水里,一条大水牛把整个身子浸泡在池塘中,只留头部在水面,牛角弯弯,牛眼微闭,好舒服好清凉啊,牛儿“哞,哞”地在叫唤着,真是把“来游来歌”的快乐惬意,表现得酣畅淋漓。画作借一条水牛的“来游来歌”,歌咏人生和好朋友共同度过的惬意时光。以小见大,新意盎然。看到此情景,我不由自主会想到我和闺蜜一起游乐、拍照、赏花、写诗的场景,其快乐正如这一条自由自在的水牛啊!我又深深感悟,原来虢老师的笔下,画的也是我的生活。
虢老师的画不但构思独特,多作方方正正的满构图,有时也特地留白,张力十足,给欣赏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这是《国风?泽陂》的句子,也是我喜欢的画作之一。画的是一片种着香蒲、荷花的水域,荷叶密匝,红莲盛开,几只水鸭在尽情栖戏。画家独具匠心地以近镜头方式取景,略去诗意中的池塘四周堤坝,这一片水域就变得辽阔无边了,也略去了站在池塘岸边看风景的人,这样的省略留白恰恰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个人可以是恋爱中的甜蜜之人,也可以是情迷神伤的失恋之人,可以是古人,也可以是今人,还可以是我。
于是我就站在画外细细欣赏,我发现这水里荡漾的荷花有些与众不同。平时,我们见到的荷叶都是绿叶红花,这里的荷叶却是墨色,还有鸭子居然也是黑的。墨叶和红花相映成趣,一明一暗,暗的荷叶就像生活的烦恼像阴雨连绵的雨季,明亮的荷花就像生活的喜乐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有那群活泼泼的黑鸭子,那份自由自在让一切不快释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看着随着水面升高逐渐明亮的荷叶,就像我们已经走过谷底的心情,惆怅已经走远,春天正好满怀。
在这幅画中,我悟出明暗的哲学,体会到留白之美。带着这份心情再来读虢老师在这幅画下写的文字:“《诗经》中有生活中静与美,生命里喜与忧,爱与青春,态度与风骨……读诗就是怀着理解和同情走近古人,试着从多个角度去看、去读、去想,由此得来的心得,才是自己的。”多角度去看、去读、去想,虢老师用这种方法读《诗经》,我用这种方法去读他的画,异曲同工之妙啊!
一边欣赏一边赞叹,这一组画是《诗经》的再创作,画家秉持“目之所见、心之所想,均我画材”的观点,赋予日常事物以诗意,里面包含画家独特的也是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情的表达,当画家的作品被读者深悟,打动,深悟出其他的情感,想象出另一种况味,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这样韵味无穷的作品才能深入人心。
反复读,这是一个养心的系列。
虢老师的画,经常欣赏,我觉得是可以养心的。
《诗经》分为“风雅颂”,其中大雅是贵族朝会宴飨时使用的颂歌,内容多为歌颂太平等,《大雅·棫朴》是歌颂周王有德的篇章,“倬彼云汉,为章于天。”歌颂周王有德,善育人才,众士所归。如何盛赞周王有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博学多才的虢老师选用高山来盛赞崇高的品德。其构图如他自述:“将山峰置于画幅中部顶上,其下以树木衬托,突出其崇高。采用图案、装饰画的手法,近水和远空作涂色处理,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而高山的主体颜色是白色,不禁让人联想到君子的高风亮节。正是这么巧妙的构思着色,这一幅画就矗立进了我的心中。巍巍高山稳居当中,端庄大气大国风范,君子之风晶莹洁白,只要看一眼心中升起一股浩然之气。这画,滋养心灵!
这种向上向善的力量在画作中比比皆是,有一幅描绘祖国西部风光的画作,取自《小雅·小明》句子:“我征徂西,至于艽野。”西部自古就是荒凉落后的地方,最近这些年国家号召开发西部。但是在画家笔下,蓝天之下,远山皑皑,一条河流自山间冲刷而出,河滩充满希望的新绿。画出了西部之美,未来之美。
在虢老师的《诗经》系列里,我对有童年生活场景的画作情有独钟。有一幅画,让我走心的不止是画面本身,还有与之相配的文。虢老师的诗经系列,本来就是诗画结合交融的作品,文、画互为风景,各美其美。画面的主题是丰年,诗经曰:“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出自《周颂·丰年》,本来是遇上好年成时举行庆祝祭祀的颂歌。画面展示的是一户农家小院,土砖茅屋的平常农家,菜园整齐树木茂盛,看上去非常干净温暖,院子禾场里一只肥年猪正等着分割,在我的童年如果看到这头肥猪肯定是要口水长流的。这只年猪把过年的热闹气氛全部调动起来,脑子里迅速升起N幅有关过年的画面,时而是一家人围着吃肘子的画面,时而是爷爷把猪头煮了,掰下猪头肉做拆骨肉,然后把猪头炖一锅红白萝卜,时而是我们一人手捧一碗猪骨头炖萝卜,围着火炉吃得热气腾腾.....童年的“年”味道才足啊!
于此,再读虢老师的文字,他说:过日子,总要有一点积蓄和储备,这是我们过日子的底气。工作三十多年,我不会搞钱,没有积蓄,迄今习惯地过着简单生活。因为从小爱好画画缘故,对所见所历事和物,绘之于纸,记之于脑,倒储积不少。这一段大实话特别憨厚可爱,在我看来,不会搞钱、酷爱画画,善于在生活中厚积薄发,这样的艺术家才是真的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初心,也只有这样淡泊名利的人才能成为大家。
最爱的是他说起他活了一百岁的外婆:留在我童年记忆里最温馨的是走外婆家。我的外婆勤俭一辈子,整整活了一百岁。送走她前,老人还不肯歇息,每天拿起大竹扫帚,把院子里扫的干干净净。读到此处,我再读画,那个躬身忙碌的老人,也许就是画家的外婆了。
看来看去,越看越喜欢,我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感叹人寿年丰的美好,平和喜乐,这种美好是我们生活的根!
亲情之美,也是《诗经》盛赞的主题。人到中年,既为人之子女,又为人之父母。岁月更替,爱不曾远离。读虢老师的《诗经》系列画作,我时时读到一种善的大爱。
有两幅画,我觉得可以互为因果。
一幅是女儿弹琴图。女儿专注地弹琴,从指法娴熟看来已经习练多年,母亲在一旁默默擦逝琴凳,母女间的这种陪伴是如此默契自然。身后宠猫咪着眼睛似乎被琴声陶醉浅浅入眠。这画面,多么温馨幸福,也多么普通平淡,陪孩子做作业,陪孩子打球,这样类似的场景生活中比比皆是,而这样日常生活里却藏着普通人的小确幸,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再看整个画面色彩都是黑白线条的勾勒,这就是一个个平凡的日子,也正如画家所说:“世事冗繁,纷如云烟,没有恒定的悲喜,只有永恒的亲情。既如此,不妨读读《唐风·山有枢》:“且以喜乐,且以永日。”这种永恒的亲情我相信只要为人父母都能深深感受,并身体力行,为孩子付出了我们的一切都在所不惜。尤其是一个母亲,母爱更像那和煦的南风,温暖孩子一生。
另一幅画则是一个佝偻着身子的老人,站在一间有些年代的房间,房间内的家具也有一些沧桑:红缎印心被子、麻布帐、架子床。床前置踏板、床头柜。一张八仙桌,桌上一壶一杯。老人在房间内转悠,弄这弄那,行动迟缓,有时候干脆傻傻地站着,想着:我的儿子啥时候回来?“一条健壮的大黄狗,紧跟在老人身后……这温馨熟悉的画面源自虢老师30多年前的记忆。其实这样的记忆也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很多年前我爷爷家就是这个样子的,现在我公公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再过一二十年,也许就是我们这代人步入老年了。据统计,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相继老去,全国要新增两亿老人,而且这些老人的子女都特别忙。这些老人都很可能成为空巢老人。
前一幅画的是“我陪你长大”,后一幅呼唤的是“你陪我变老”。人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当我们做子女的时候,只要有时间就要经常陪伴父母。百善孝为先,金钱不能代替尽孝,视频不能替代回家。不要到最后,还不如老人身后的那条大黄狗。“寿考维祺,以介景福。”长寿的老人都是家中的宝贝,孝敬老人可增添福气。
孝顺,是最大的善良。
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
不读虢老师的《诗经》系列画作,不知《诗经》美的真谛。
这种美是健康向上,是万事万物的自由自在;这种美是一种浩然之气,是洒向心灵的阳光;这种美是爱的真挚表达,是“思无邪”的纯洁展示;这种美是不老的童年,这种美是人间的善良;这种美是亲情的温暖,是常回家看看的执着。
这种美来自于画家博学多才深入浅出的解读,这种美来自画家有深度的思想和有趣的灵魂,这种美来自独具个性的表达和构思,这种美来自于思维的拓展和设计的创新,这种美来自画家扎实基本功的厚积薄发。这种种人间真善美,在我的眼前也出现了一座艺术的高山,让我一次次驻足仰望。
翻看这近百来幅作品系列,我的嘴角是上翘的,我的身心是愉悦的,我的精神是饱满的。这样高颜值有才情有内涵的作品,我愿意置于案头,挂于心上,带着其中的美好,走向平淡而丰富的生活。
作者简介
既有花开
便有精彩
何宇红:
女,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特级教师。作品发表于《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格言》、《散文诗》等,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长篇散文《记得那时年纪小》;年9月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雷锋在》,获得年长沙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年4月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珊瑚卫士陈偿》,获评湖南省优秀社科读物,并被央视《读书》栏目推荐。
杂志·简介
《楚风杂志》是大型文学期刊,是全国文学品牌读物。是立足楚地、面向全球发布的公众平台。
我们力推文艺原创精品,打造鲜活的文艺现场、占领超拔的精神高地。一刊在手,精彩不断。
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原主席、著名诗人谭仲池题写了刊名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谭谈题了字
湖南省诗词协会会长、著名诗人、赋作家、书画家彭崇谷担任社长
敬请各位读者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楚风》杂志!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文艺生活!
《楚风》杂志社顾问(排名不分先后)
谭谈唐之享谭仲池谢勇魏永景周用金朱训德梁瑞郴聂鑫森刘克邦曾昭才
社长:彭崇谷总编辑:曾鹏
名誉总编辑:王真波
副社长:沈国威副总编辑:吴洪
运营总监:沈国威(兼)
法律顾问:朱艳萍(法律专家)
◆《楚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