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先秦时代的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被划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共篇。小雅为个人抒怀,其表现的内容立足于现实社会生活,展示出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特殊的文化形态。《小雅》中的第一部分称为“鹿鸣之什”,鹿鸣之什之下包含了十首诗歌,算是一个子集,这十首分别为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车、杕杜、鱼丽。南宋有位画家,名为马和之,据说是宫廷画院中官品最高的画师,擅画佛像、界画、山水,尤擅人物,其绘画风格与唐代吴道子相仿,有“小吴生”之称。马和之为《小雅》中的这“鹿鸣之什”画了一套图卷,即《鹿鸣之什图》,成为他的主要传世作品之一。《鹿鸣之什图》全卷按照“鹿鸣之什”的内容,共画了十幅画,每一幅画都用小楷书写上《诗经》中的原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画出了他所认知、感悟到的《诗经》中的诗歌意象。鹿鸣第一图卷即开篇《鹿鸣》,这首诗歌大家可能比较熟悉,诗的开头格式类似,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周王宴会群臣宾客时所作的一首乐歌,内容大致是表现了殿堂上琴瑟歌咏的欢快气氛。因而马和之在画面上,描绘了一场盛大豪华的宴会,画中人物众多,位于c位端坐着的很明显就是君主,两旁的嘉宾和臣子排排坐好,殿下内侍环立,乐工鼓琴奏乐,很明显地展现出一副君臣宴饮的和乐融融的场景。四牡第二图卷为《四牡》,全诗五章,有三章写到了马,主要表现了路途奔波中的人物心理,有点牢骚的意思。马和之在画中描绘了外国使臣来朝路上的情节,一人坐在马车上,前面有四马并驾,另有五名仆从于前后左右随行。旁边用几株树木显示出这是在行路途中,图中人物面部表情并不欢愉,马儿的神情也不轻松,由此突出马的苦和累,更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皇皇者华第三图卷为《皇皇者华》,这首诗是写使臣出外访贤求策,在征途上情况。马和之在此卷绘了一段蜿蜒的山林风景,山谷幽深,草木丛杂,其中一辆四匹马驾的车正在前进,仆从前后跟随,各自携带着不同的物品,舟车劳顿,颇为艰辛。常棣第四图卷为《常棣》,这首诗较为明朗新趣,表现的主题是兄友弟恭,此诗情理相融,富于理趣,音调抑扬顿挫,表现出人类社会情感中的兄弟友爱,手足亲情,因而千古传唱,成为《诗经》中的名篇。马和之在画中画了三个人物,他们在水畔边上欣赏着水中的植物,那便是常棣之木,同样也是三株,意喻着兄弟三人和谐共处,和睦共生。伐木第五图卷是《伐木》,虽叫伐木,但主题不是简单地讲伐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它由伐木兴起,说到友情可贵,而后又出现了备办筵席的热闹场面。其主要的内容是表现出亲朋好友间的相互帮助与往来。马和之截取了伐木这一画面,画出了林木茂盛的山谷,其间有两个人正执斧砍伐,然而他们两人的目光却都被一只栖鸟吸引了,这与“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的主题紧紧相扣。天保第六卷是《天保》,这是大臣祝颂君主的诗,表达了召伯虎对新王的殷切期望。这首诗比较新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如山如阜”、“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等,显示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于是马和之便绘出了一副旭日东升的景象,右边是高山峻岭,松柏茂盛,左边一轮红日高高挂起,下面是碧海翻波,整幅画面表现出祥瑞之感,代表着一种美好祝愿,希冀江山如松柏不凋,如日月永恒。采薇第七图卷是《采薇》,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了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中以采薇起兴,刻画出了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强烈的思乡情绪,感人至深,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马和之在画中描绘了一队车马,他们正在山林间奔走,驾车之马皆着甲胄,旌旗冽冽随风飘舞,画中只画出一部分,后面还有被挡住数杆旗帜,呈现出一种千军万马随之而来的气势感。出车第八图卷即《出车》,这首歌情感热烈,颂扬了统帅南仲的赫赫战功,并表现出对建功立业的自信心。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描绘了受命点兵、建旗树帜、出征北伐、转战西戎、途中怀乡、得胜而归六个不同时空的画面,借助情感的抒发糅合贯通,展开一幅真实广阔的古时征战图,虽然没有直接正面的战争场面描写,但收到了虚实相生,以虚胜实的效果。马和之在此段描绘了一个威风凛凛的车队,这是王者乘车到郊外慰劳将士的场面。画中车马甲胄整齐,军旗飘扬,气势颇为宏大。杕杜第九图卷为《杕杜》,这是一首妻子思念长年在外服役的丈夫的诗歌,诗中情感真挚深切。在马和之的笔下,左下角出现了一个提篮的妇人,树林间茅屋隐现,画面右上方的群山之外,隐约可见旗帜飘扬,寓示着征夫将还之意。 鱼丽第十鱼卷为《鱼丽》,这是周代燕飧宾客通用之乐歌,诗中盛赞宴享时酒肴的美味与丰盛,展现出一副宾主共同欢乐的情景。马和之抓住原诗中的某一个细节,画了一个捕鱼的场景,池塘中有两人划着小舟,肩上扛着捕获的鱼满载而归,岸上有两人正在谈论。此段意在表现政权安定后百姓生活的富足安乐,但含有对君主仍要“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的劝诫之意。马和之创作这卷《诗经》插图,笔法飘逸高古,画面浅显易懂,古朴自然,是一卷高水平的很有价值的难得书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