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middot子衿要有淑女调

上周刚刚讲过《橘颂》的吟诵,我还用这个调子吟诵过《子衿》。首先就是为什么要选这个调来吟诵《子衿》呢?这有个选调的问题。其实四言诗的调子有很多啊,比如说唐文治先生的、钱绍武先生的,为什么要选这个调,没有选那些?选调也是有讲究的。

你看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哪一句高?哪句说的时候应该说的重,唱的时候应该唱的高?如果是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重点都是第二句吧?“青青的你的衣领啊,悠悠的我的心呐”,他的心是最重要的是吧?古人不是这样的,“青青的你的衣领,悠悠的我的心”,倒过来的,这个才叫淑女。所以是第一句高。

再看第二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就算我不去,你怎么不给我个信儿呢?这两句哪句高?还是第一句高,为什么呢?先说自己的错,再说对方。就算我不去,你怎么不给我个信儿呢?这就是淑女。现在都倒过来的:就算我不去,你怎么不给我信呢?这不行的。所以四句旋律线应该是一路向下的。你再看这个调子,,一路向下,非常合适。这就是选调,选调也不是乱选的,也是依义行调。

那好了,我们来唱《子衿》。

“青青子衿”,基本调是,“子”是最低的三声,这里却最高,倒字了。怎么办?两个改法。第一个改法是什么?依字行腔,用腔音改啊。腔音怎么改?“子”唱。但是,这个改法,听着好像在强调“子”字,实际上该强调的是“青”,所以这个改法对于这句话来说,不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个改法,就是改调。改调的话,三声的调就要往下改,我改成1。这样,“青青子衿”就成了。对于来说,更为平缓,更低,所以是阴调,更符合这首诗的意境,《子衿》比《橘颂》要阴柔。

现在好多人套调,好像调是神圣的,不能改一样。不是的,可以改的,没问题。

“悠悠我心”还用。“纵我不往”还用。“子宁不嗣音”用哪个?是阳调的,还是阴调的?应该用阴调。

再看第二段,第二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区别啊?不要先看字义,要先看音。首先看什么?看它的韵。第一段的韵是什么?侵韵,以前是m尾,紧紧闭合。第二段的韵是什么?现在看不出来,一个是“思”,一个是“来”,不押韵。上古的时候它们都是e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e和im有什么区别啊?im是闭口音,e是半开口音。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姑娘在城头上等了半个小时以后她着急了。她刚到城头上来的时候是im,过了半个小时之后,她张开嘴了,她着急了,但是还不是特别着急对吧?你要把握这个情绪的变化,然后才能吟诵明白。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依字行腔去调整。“子宁不来”用哪一个调?阴调还是阳调?用阳调。因为她有起伏了,她情绪激烈起来了,用阳调表示这个差异。“子宁不来”,。这样两段之间的情绪差异就出来了。

我们再看第三段,第三段很不相同了,一看都能看出来了对不对?首先,四字句改三字句了。三字句有什么特点?汉语是单音节结构的,所以很容易形成双音节的韵律,偶位结构非常稳当。三字句呢?叫不平衡结构,你说三个字,别人都在等你第四个字呢,所以童谣啊、蒙学啊都是三个字的,为什么?速度快啊,说“人之初”,“初”什么呀?别人都在等你第四个字呢?结果你说“性本善”。“善”什么呀?“性相近”……你看他有个期待的心理,他总是期待着你,所以就当当当当地说下去了。

所以第三段改三字结构,说明什么?她更着急了。而且,换了入声韵。头两段入声字只有一个,就是“不”。这段入声字有“达”、“阙”、“一日不”,有这么多入声字,这个叫什么?哽咽得说不出话了。这个姑娘真着急了。她真着急了,这个调子就不大对头了吧?第一句的调子我们现在是一个平滑的调子,现在要重新改为阳调起伏的调子。有很多改法,我这个人比较懒,所以我改的也比较懒,我就改成了2。第二句也得改成一个起伏的调子,我就给改成了。“一日不见”这句改成,只是加点腔音。“如三月兮”,用原来起伏的阳调。这样就把这首诗整个的声韵表达出来了,还没有破坏基本调的旋律框架。

我们听一下录音,这是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我和杨芬老师一起录的。后面还有一首是《诗经王风采葛》。这个《采葛》跟《子衿》有一句词是一样的,就放在一起了,一块儿听一下。这个就是相和。

作者:徐健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