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想到一些终极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今生今世又该怎样度过?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第一步诗歌总集《诗经》就已经精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为人们提供了富于诗意和哲思的“栖居之道”。
且看这三篇内容:
第一篇《曹风·蜉蝣》,用“心之忧矣,于我归处”,告诉了我们:人生一如蜉蝣,从时间的维度上看,本就是倏忽百年,十分短暂。
第二篇《王风·兔爰》,用“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告诉了我们:人生一如探险,从过程的维度上看,注定是坎坷蹭蹬,生活多艰。
第三篇《小雅·无将大车》,用“无思百忧,只自重兮”,告诉了我们:人生既然苦短,从主观的维度上看,就应该斩断愁思,潇洒前行。
品读《诗经》,我们应该把它打碎了看,重组着看,比如上面这三篇,就构成了一个完成的逻辑线条:人生短暂——人生多艰——潇洒而过。
这样看来,《诗经》早早就对人生的话题给出了非常深刻的认知,对于人生的活法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果用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去验证:一个人从阵阵啼哭、呱呱坠地,到寒窗苦读、泛舟学海,再到养儿育女、奉养爹娘,最终一声呜呼、俱归尘土。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的确是一段“苦短”的旅程。
但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比其他动物更为高级,就在于我们能够于无望时仍存希望,在无路时敢于开路,当参透悲苦之后仍然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很显然,《诗经》也给出了这样的人生对策——“无思百忧,只自重兮”,不要去多想,不要费思量,且行且珍惜。
一句“无思百忧,只自重兮”,不仅提供了面对苦短人生的良策,更表达了一种十分宝贵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既包含了儒家那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也包含了道家那种洒脱达观的超然情怀。因此,可以说,中华文脉的两大源头——儒家与道家,其思想苗条都早在《诗经》之中就产生了最初的萌芽。
时至今日,以儒处事,以道修身,以佛养心,依然是许多中国人推崇的生活态度。只是人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独属于我们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最初都曾悄悄地孕育在《诗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