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林徽因,源于初中时听说她和梁思成、金岳霖比邻而居的旷世恋情。那时候我对她的感情是匪夷所思的,一个女人和三位才子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之间的爱恨纠葛总会让人好奇和议论纷纷。
再后来,拜读她的诗歌,对她的才情甚是仰慕,对她在建筑上的成就更是由衷地倾慕。尤其是作为一名千金小姐,她在梦想的追求上的坚守和努力,她在建筑方面的光芒,让我肃然起敬。
她是设计师,参与新中国国徽的设计,还设计了东北大学的校徽。她是建筑师,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抢救景泰蓝工艺;还和梁思成一起发现了唐朝的古庙-五台山的佛光寺;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她还是诗人,文学造诣让诗人惊叹,相继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等著作,代表作就是《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诗集》等。出生于年的林徽因,原名林徽音,是祖父取自《诗经大雅思齐》中: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来因为还有一位诗人名“微音”,于是,她改名林徽因。
她是民国四大美女,更是眼光卓越、胸怀宽广的中国首位女性建筑学家。虽然人们常常因为她的美貌和情感八卦而津津乐道,但遮掩不了她在中国建筑和艺术上的突出贡献。
今天,我会从林徽因的母亲对她的影响来谈论她波澜壮阔的一生,希望能对做父母的我们有所触动。
一、母亲何雪媛的抱怨和暴躁,剥夺了林徽因的童年生活,让她在家族的夹缝中早熟而敏感,也让她脾气暴躁饱受诟病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父亲林长民在太太叶氏病逝后再娶的乡绅富家女,家境富裕,但因为是小女儿,多纵容娇惯,性子暴躁,任性,也不会女红和交际,更无学识,所以不得丈夫和婆母喜欢。
因为她生养的三个孩子中只存活了林徽因,所以,父亲再娶了上海姑娘程桂林,意为传宗接代。没曾想,二娘过门后,善生养,为林家生了好几个子女。
从此,不善言辞的母亲成为被冷落的后院主人,而二娘程桂林则带着孩子和父亲住在热闹幸福的前院。被冷落的母亲则把所有的怨愤朝向了女儿林徽因,把女儿当做情绪的垃圾桶。每次她从前院回来,都会遭到母亲的责骂和训斥。
张德芬老师曾经说过:抱怨的世界,是一个没有光明的世界,是一个远离真相的世界,是一个拒绝成长的囚笼,是一个看不到自己的黑洞。
何雪媛不愿努力改变自己,改变现状,就把牢骚和不满都倾诉在林徽因身上。而林徽因就是在母亲的抱怨中,被慢性毒药慢慢地侵蚀着自己的内心,变得阴郁、敏感。
1、母亲的抱怨和狭隘,让林徽因脾气暴躁,内心敏感,锋芒毕露,被人诟病
我想起了梁思成的二娘王贵荃,丫鬟出身,颠沛流离被卖到梁思成的母家,成为梁思成母亲的陪嫁侍女,后成为梁启超的二夫人,一辈子没有名分。尽管王夫人不识字,但是她在陪伴几个孩子写作业过程中,听孩子背书、她也跟着背,孩子写字,她跟着写,从而学会了读书看报记账。
而王桂荃因为好学上进成为了梁启超的左膀右臂,不仅是他们生活上的贤内助,还是孩子们的授业恩师,引导着孩子们走向光明和未来。在梁思成不好好写作业被妈妈责骂时,王桂荃抱着梁思成说:成龙上天,成蛇钻草,你看哪样好?不怕笨,就怕懒。人家学一遍,咱学十遍,马马虎虎不刻苦读书将来一事无成。从而勉励孩子们上进好学。
两人同是目不识丁,但何雪媛的条件比王桂荃好了不止多少倍,仍然被何雪媛把手中的一副好牌打成了烂牌,也让女儿的一生都留下原生家庭的创伤。
何雪媛在和丈夫没有共同语言的困境下,没有想着去学女红、厨艺、诗词歌赋,反而是身陷在泥沼中唠叨、抱怨、指责,发脾气。在老公宠二夫人时,她没有想着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而是指责二夫人抢走了丈夫;抱怨女儿胳膊肘往外拐,去前院讨好二夫人;抱怨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们抢走了林长民。
即使林徽因结婚成家后,母亲年岁已高,和他们夫妻俩住在一起,也总是挑剔抱怨,经常因为小事和佣人吵架。弟弟林恒来北京报考清华大学,借住在林徽因家,母亲仍然毫不掩饰对弟弟的排斥和痛恨,每天在林徽因面前抱怨二娘和弟弟。
如同她给美国的好友费慰梅书信中所说:
晚上就寝时我已经精疲力尽,差不多希望自己死掉或者根本没有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我知道我实际上是一个快乐幸福的人,但是早年的战争对我的伤害是如此持久,它的任何部分只要重现,我就会沉溺在过去的不幸中。
而在夹缝中生存的林徽因,一方面装着对父亲的爱,装着对父亲能够体谅母亲的期待;但也装着母亲“祥林嫂式”的抱怨和愤懑,以及对母亲狭隘和小气的逃离。
母亲的被冷落被她看在眼里,让她疼在心里;可是母亲的自怨自艾和整天的抱怨也让她饱受心灵的折磨,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斑驳的阴影,每每提及都会仿佛厄运重现,也剥夺了她的童年和快乐,让她变得敏感。
在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中讲道:每个人在家庭系统中都有自己的心灵空间,当我们关系错位,家庭矛盾就会涌现。
在正常的家庭中,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父母给予孩子爱和照顾,孩子接受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大自然的规律。在家庭中,孩子就是孩子,在父母爱的沐浴中长大,他们随我们而来,却不是我们的附属品。
而在林徽因的家庭中,因为父亲偏爱二房,母亲得不到丈夫的怜惜和关爱,就把女儿林徽因当做“精神伴侣”,把情债和抱怨加在女儿的肩上,让林徽因承受不能承受之重,从而早熟、敏感而脾气暴躁。
而林徽因在母亲的抱怨和情债中,压抑着自己天性和感受,也失去了童年的活力和张力。也在母亲的暴脾气的影响下,林徽因的脾气不太好,不论是在国外念书时候还是北京安家之后,林徽因的脾气都很火爆。
在梁思成给大姐梁思顺的书信中他写道:感觉自己做错了许多重要惩罚似的,这惩罚不完,事态就缓不过来。
回到北京后,林徽因经常和妈妈用福州话吵架,和梁思成用与英语吵架,和小姑子则用普通话吵架。
也有书中记载:林徽因体弱,切除过一只肾脏,有时忽然无名火起,易燥易怒,情绪激动。但梁先生永远不愠不火,轻声细语,耐心安抚。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因为梁思成是在一个和睦温暖的大家庭中生长起来的暖男,他脾气温和,包容大度,如一缕阳光冲散了林徽因内心淤积的忧郁和烦闷。
而童年时代母亲的抱怨和自怨自艾,让林徽因不仅饱受家族中复杂人际关系的折磨,也让她不敢接纳自己,不敢回首自己的童年,以至于她多次说自己“有病”。因为她脾气暴躁,自尊心强,所以会因为猫和邻居钱钟书关系不好,但却不愿意去解释。而她的敏感多疑和强烈的自尊心,让她和昔日的好友冰心因为“太太的客厅”而交恶。
2、母亲的被冷落和自怨自艾的一生,让林徽因理性而独立,从而拒绝了徐志摩,选择了梁思成
虽说母亲的抱怨和脾气暴躁让林徽因对童年宛如厄运般看待,也养成了脾气暴躁,不通人情的血性,是林徽因一生挥之不去的包袱。但是不得不说,母亲被冷落的一生也给予了林徽因独立、倔强而理性的一生。
因为母亲的被冷落,她和母亲单独住在后院,少了热闹和温暖,多了落寞和孤单。因为母亲时常去祖母跟前伺候,所以给了林徽因更多的独处时光,让她学会了独立而坚强。
独处的童年时光里,也给了她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了她艺术的启蒙和内心的敏感,让她更善于捕捉内心的力量。
在林徽因后来写得一篇关于6岁出水痘的散文中,在大多数孩子为水痘哭哭啼啼时,她却觉得水痘是一种荣幸。而且在独自养病的房间内,她听着窗外的各种声响,分辨是谁的脚步,是什么动作,从而来滋养自己的内心。
心理学家叔本华在《独处的艺术》书中讲道:独处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自我成长。
而年少时独处的时光,锻炼了她的意志力,让她在成年后能以大家闺秀的身份和梁思成穿梭在乡间小路上,哪怕虱子遍身都是,哪怕风餐露宿,她都会和梁思成一起奔波在探寻古建筑的道路上。
而见证了母亲被冷落一生的林徽因,在感情生活上就比较理性而独立。
尽管只有16岁,她内心热烈地爱慕着徐志摩,但是在知道徐志摩已有妻室张幼仪,依然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他,选择了温暖务实的梁思成。
对林徽因而言,张幼仪的落寞让她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的泪水和抱怨,复杂家庭带给她童年的创伤让她无法释怀。因为林徽因内心很清楚,诗人的热情和赞美不是生活的本质。她还平静地看出,徐志摩爱的是他自己用诗人激情造出来的人。
徐志摩可以为了看彩虹,冒着倾盆大雨去桥头等待,他坚信彩虹一定会出现,凭借的是“诗意的信仰”。而林徽因复杂的家庭环境让不敢轻易地迈出去,她知道自己只是徐志摩创造的源泉。
所以,她拒绝了徐志摩的爱情邀约,选择了踏实行走的道路-梁思成。
写在最后
纵观林徽因的一生,不仅仅是民国四大才女,还是传奇才女。尽管因为她的敏感和暴躁,被人诟病,但人无完人,瑕不掩瑜。她在中国建筑史上、艺术上、文学上的的成就,对祖国的爱国之情却是有目共睹的。
她是闺阁女子,但却一直和梁思成奔波在探寻古建筑的路上。她和梁思成是屡次被外国邀约的才女佳人,却始终在动乱的年代,和国人同甘共苦。甚至在逃难路上,被儿子担心日本人追到怎么办,她飒爽地笑着说:门口就是扬子江。尽管身患肺炎,逃难途中,她依然研究《汉史》,给孩子们读古诗词,给孩子们讲屠格涅夫,讲米开朗琪罗的创作,给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让两个孩子都成为国之栋梁。
如同著名作家李健吾在《林徽因》书中描述她:“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吃苦”。
尽管母亲的抱怨和狭隘,让林徽因的童年饱受折磨,不堪回首,也让她的脾气暴躁,敏感而高自尊,被人诟病。但是母亲被冷落的一生也让她学会了理性,学会了独立,能在16岁时看清自己对感情的归属,不论是徐志摩还是金岳霖,她都知道自己的性情适合什么,想要什么。
孩子随我们而来,却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不是我们随意打骂倾诉的垃圾桶,从而承受不能承受之重,失去孩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而我们要做的是把孩子当做孩子,给予他们充足的爱,让他们得到充足的阳光和营养去茁壮成长。
正版4册林徽因传+张爱玲传+陆小曼传+三毛传民国才女作品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淘宝¥34¥购买已下架参考文献:
、苏尹,《林徽因传》
、梁从诫,《其实很多人都误解了我的母亲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