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白露美诗六首绿草未倾色,白露已盈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三甲吗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170393.html

白露节气美诗六首:何知白露下,白露团甘子

公历九月,应对农历八月,农历八月有白露秋分两个节气。

虽然二十四节气的明确是在汉朝,实际节气的流行远在先秦,其中“白露”不仅出现在《诗经》,还出现在宋玉的《九辩》里。可以知道,白露,不单单是指的秋天的白色的露水,还是秋天特定的一个节序名词。

诗经《蒹葭》是写白露的名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诗经《蒹葭》

实际这片蒹葭的时间跨度应该涵盖了仲秋,晚秋,乃至初冬。

其中三咏白露。

从物候上来讲,仲秋时节,北方冷空气南行,秋高气爽,降雨减少,但是昼夜温差大,地表以及植被上的湿润水汽,会在半夜清晨凝结成露水。

这些露水,其实有滋养秋季作物,凝结树木果实糖分的作用,类似秋霜。

因为秋属于金,为白帝统辖,又秋气素净下沉,露水晶莹可爱,所以秋露称为白露。

在水泽平原,草木众多的地方,晚间早上的露水,是一道自然的景观,古人户外活动多,脚边往往会被露水浸润,一种凉意从最细微的肤感感知,这是秋的感觉。

而视觉在仲秋或者晚秋,往往被悬挂在草上的露水所吸引。

诗经是先秦民歌的荟萃,这里三用白露,一,代表先秦时代“白露”是秋露的说法非常普及,二,很可能那个时候,就形成了节气观,白露多的时段,是白露节气的开始,当然露水延迟到晚秋和早冬,会化作凝霜。

白露为霜,有两种解读,一是白露像霜一样,二是白露经过持续的秋气,以霜的形式覆盖在蒹葭芦苇上头。

如果这首《蒹葭》的顺序和词句没有改变的话,白露为霜,是说白露像霜一样远看白茫。而这个时段,往往是仲秋,白露节气时段。因为下两段,说的是近距离的白露,白露还没有被蒸发,露水正悬挂在蒹葭叶片上,和真正的霜是两码事。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

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宋玉《九辨》

宋玉是先秦战国楚国晚期的人,传说是屈原的弟子。

这章节连用两个白露。白露从天空降下,覆盖在百草之上,梧桐和楸树已经开始落叶。

此时白天虽然明丽,但是白天变短,夜晚变长,长夜幽幽。

芳草看起来还茂盛,但是开始走向衰败,让人悲愁。

秋天,是以白露为标志,标志着寒气的到来,而冬天的寒冷,则是以寒霜为标志。

实际这里可以看到,“白露”是作为明显秋凉的标志而出现的。

楚国以完善的颛顼历闻名,崇尚自然,有理由相信此时“白露”已经是著名的节气,标志着秋天行往深处。

汉朝大一统后,制定和完善了二十四节气,其中白露节气是第十五个节气,时在仲秋,此时太阳直射缓慢接近赤道,北半球从炎热的夏天走向凉爽的秋天,气温类似春天。如同春天一样,有露水出现,只是此时的露水,更加清润,也日渐繁多,且气候越来越清凉。如果春露是催生助长植物的发芽,秋露则是催熟果实,带着秋天的特殊的清美。

”夏尽炎气微,火息凉风生。

绿草未倾色,白露已盈庭。

远视秋云发,近听寒蝉鸣。

运移矜物化,川上感馀情。““南朝宋·刘骏  《初秋诗》

当夏天的炎热消散,凉风吹来。

那田野庭院中的青草,还没有变黄,白色的露水,就已经布满庭院中的细草。

走出户外,可以看到天高云淡,天边的秋云生成,缓缓飘动,而此时依旧有秋蝉的鸣叫。

这里虽然写的是初秋,但是这样的情形,会延伸到仲秋白露时节。

白露时节,天气变凉,但是绝非寒冷。白天依然明丽,气温时常在22度以上,有些地方会更高,所以听得见蝉鸣。

但是夜晚,随着太阳隐退,昼夜温差大,会有露水凝结,带来凉气。

而露水大量出现在“白露”时节,标志着天气不可逆的转凉,秋天到了。

这也是很多古人,喜欢以“白露”作为节点,来写秋天。

白露节气之后,是真正秋气秋意的来到。

而凉爽一是带来身心的舒适,二是带来精神活动的增多,怀乡,思人,感喟岁月流水,又行到了下半年,让人有秋美,也有岁暮之惆怅。

惆怅,还真是一种基于身心饱满而产生的情绪,因为暑热天气,人们焦虑生存,处在极度的身心压力下,怕是没有惆怅这样的闲情的。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窗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南齐·谢朓《秋夜诗》

白露节气之后,是让人感到真正的秋凉。古代妇女趁着这段时间,纺纱织布,准备自己和家人的秋冬衣裳。古代商业不发达,行人游子的衣裳卧具,多由家庭女性准备。

或是外出的人回家获取,或是通过朋友邮驿寄去。

没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