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鹿鸣》是中国古代诗歌名篇之一,大约作于周宣王时期。关于这首诗的主题,说法不一,但一般认为这是周王宴会群臣宾客时所唱的乐歌。诗中展现了周王宴会友朋的热烈场面和对宾客贤者的敬重与赞颂,充分体现了周民族的礼乐文化。
《小雅·鹿鸣》原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小雅·鹿鸣》赏析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空谷传音,群鹿聚至,有宾客相聚之意。中间四句状写宴客过程,或张或弛,或描述其乐,或叙述其礼,或表现宾主关系,皆语短意长,情景逼真。最后四句综述诗人发自内心的感受,愿意宾主同欢共乐,使这次宴会成为和谐团结的盛典。
这首诗的内容可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宴会所涉内容,后一部分写诗人感受。在写宴会所涉内容时,又是分两条线索交错发展的。从表现形式上看,每章开头均以鹿鸣起兴,引出全章。吴札于此,谓“当为乐歌之始”(《诗纪辨》),似有道理。西方歌乐,也有以动物歌唱作引子的,如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阿伊达》中以狮吼起兴,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卡门》中以斗牛士之歌起兴,与中国的以鹿鸣起兴相似,具有民族特色。从宴会过程来看,前两条线索为宾主活动及相互关系,后两条线索则是乐舞表演和诗人感受。
关于诗中宾主关系的描写,诸家解释不一。郑玄笺云:“能与邦国贤者其必以友相劳,言举是凡言谁敢者,辞也。”“谁敢”两字置于“举是凡言”之前,语气斩截,有力地强调了“举是凡言”的重要意义。马瑞辰通释引之并解释云:“谁敢者,虚辞也……谓举是凡言谁敢为劳而歌是也。”认为“谁敢”是虚辞,则与“必以友相劳”语气不协,倒与“中心好之”语气相协。程俊英、蒋见元《诗经译注》承马说,并进而释“谁敢”两字云:“‘谁敢’是偏正短语,犹言‘为之谁敢’。”此说甚是。
诗人感受,即诗之结语“我有旨酒,尔殽伊何?庶人之言,诒厥心多。乐只君子,福禄申之。乐只君子,福禄糅之。”吴札于此处谓“其时当有献酬之事”,表明诗人是边饮美酒边写诗的。因有美酒助兴,诗人的感情便张扬起来,竟冲口而出了结语。这结尾是喝了“旨酒”后的真情流露,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通观全诗,酒逢知己,谈兴甚浓,情趣盎然,可以说是一首和谐的乐曲,一幅完美的图画。
正如前所述,此诗虽为歌功颂德之作,却非呆板枯燥的应酬之辞。它不仅展现了周王宴会友朋的热烈场面和对宾客贤者的敬重与赞颂,而且文字优美、情真意挚,充分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对此,毛传云:“《鹿鸣》,燕群臣嘉宾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孔颖达疏:“《鹿鸣》之诗……明君燕群臣之时,飞沉各得其所,如此则善恶必获其祐焉。”“飞沉”“勤恤”等语,虽有颂周宣王之嫌,却也道出了诗歌的本质特征。《墨子·三辩》云:“子徒倚快者之歌焉,徒咏言者之歌焉,勇者之歌焉,慧者之歌焉。”这是否可以说,《鹿鸣》正是“各得其所”的“勇者之歌”“慧者之歌”,是“飞沉”各得其所的“勤恤”之歌?
《小雅·鹿鸣》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首先,学到待客之道。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对待客人的敬重,以及对于客人的信任和尊重。这种待客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待客之道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增进人际关系,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其次,学到和谐社会的理念。《小雅·鹿鸣》中描述的和谐社会的场景,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中,诗人向往和谐社会,认为只有在和谐的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幸福。这种理念,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第三,学到音乐的艺术魅力。《小雅·鹿鸣》中描述了音乐在宴会中的重要作用,如“鼓瑟吹笙”,这些乐器声响不仅表现了宴会的欢乐氛围,还体现了音乐的艺术魅力。在现代社会中,音乐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旋律和节奏等方式传递情感和思想,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