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医生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zhachdq/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有姓名的诗人是屈原,而第一位留有姓名的女诗人正是蔡文姬。蔡文姬的生活经历很坎坷曲折,非常传奇。这是一位才女,虽然其作品集已经散轶,但仅仅留下的三部作品就在文坛产生了很多的影响。蔡文姬精通音乐,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就是出自她手,两首《悲愤诗》也是享誉后世。其实现在游戏里面那个角色“蔡文姬”,技能名称诸如“胡笳乐”、“长相思”,对比真实历史来说还算靠谱。书香世家流落匈奴,十二年后靠友人重金赎回蔡文姬出身书香世家,其父就是三国时期的大文豪蔡邕,和曹操关系还不错。公元年,蔡文姬嫁给了卫仲道,卫、蔡两家门当户对,夫妻相处和谐,在乱世之中还算美满。但是好景不长,卫仲道在第二年就死了,蔡文姬没有子嗣,于是就回到了蔡家。公元年,董卓等人作乱,三国时代的乱战就此拉开,蔡文姬在也在这一段时间里被南下劫掠的匈奴抢走了,自此滞留在北方地区。而其父蔡邕也在王允清洗董卓势力的时候受到了牵连,不知道是不是二人有什么仇怨,反正蔡邕被杀害。自此,蔡文姬在汉朝基本是没有什么声援了,只能留在匈奴地区。可能是蔡文姬比较出众,十二年的时间里和当时的匈奴左贤王育有二子,但是关于她的地位现在也弄不清楚。有人说蔡文姬在匈奴这十二年,是做了左贤王的妻子,但匈奴妻子都有“阏氏”的称呼,显然没有任何记载能证明蔡文姬取得了这一称号;而有人根据其被赎回的金额远比普通人贵,所以认定她在匈奴的地位一定不凡。其实毕竟是和左贤王育有二子,母凭子贵也是有可能的,谁让赎她回来的人在三国时期也是个大人物呢。将其赎回的是曹操,时间是建安十一年,曹操评定北方之后。曹操和蔡邕的关系本来就不错,都喜欢书法、诗歌,对蔡邕的学识也是非常敬重。蔡邕死后,曹操得知其女蔡文姬流落匈奴,于是派人交涉,以重金赎回。蔡文姬回来之后,嫁予董祀,和曹操的关系还算不错。蔡文姬回来之后,默写了蔡邕的一部分藏书,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她流传至今的三部文学作品,其实就是讲述她流落匈奴的遭际的,其中的感情比较矛盾,但很感人,是不可多得的文学瑰宝。《悲愤诗》的长篇叙事,对杜甫、白居易等人有很大影响其留下的作品,一是乐曲《胡笳十八拍》,另一是《悲愤诗》。其中《悲愤诗》有两首,一为五言,一为骚体。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五言《悲愤诗》确实出自蔡文姬之手,骚体尚有疑点。而这首五言《悲愤诗》是最为具有文学价值的。汉朝是“乐府诗”盛行的时代,继承了《诗经》“美刺”的传统。但最初的乐府只是“歌功颂德”的载体,并没有具体的实际功用,东汉时期逐渐有文人将对民间疾苦的生活状貌写入乐府当中,形成了“美刺”的文学传统。到了曹操的时期,以“旧题写时事”成为了一个新的突破,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旧瓶装新酒”。即题目还是乐府固定的旧题,而内容却和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有很深的联系。比如其《蒿里行》中: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其中对于时事有着非常多的提及,这是乐府诗歌在当时所形成的风貌,很多作家都有这样的作品。而蔡文姬的这首《悲愤诗》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作品。从汉末之乱说起,描述当时社会上的兵乱战凶,以时间为轴铺开了其在这一社会环境之中约二十年的遭际。那么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乐府诗”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那就是和叙事诗的结合。在此之前的叙事诗,其讲述某一事件往往都是片段式的,比如《诗经》,而楚辞如《离骚》等作品也以感慨居多,叙事成分显得支离破碎。直到蔡文姬这首五言《悲愤诗》的问世,后世以叙事为主的诗歌才正式形成。我们摘取其中描写蔡文姬久居异族之中思念故国,而即将被赎回之时又舍不得骨肉亲人的辛酸场景: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这是说蔡文姬在匈奴的时候,听到有人从南方来此,就很高兴地向其询问家乡的消息,但较为失望的是,这些人都不是从自己的家乡来。她的思乡之情愈加浓烈。而等到曹操派人来接她回去的时候,她又感觉舍不得生活里十几年的土地和亲人,尤其是自己两个孩子: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一面是自己的故国,另一面是自己骨肉至亲,蔡文姬当时的心绪表现得非常明显,回归故里的喜悦和骨肉永别的悲痛,让人读之潸然。而等到她回到了故里之后,父亲早已去世,门庭已经衰败,在故国之内反倒举世无亲,不仅生出来心灰意冷之感,又想起自己滞留在北地时的两个孩子:念我出腹子,匈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在蔡文姬看来,故国既然已经没有了亲人,对她来说,中原和异族地区又有什么区别的?从这些语句来看,和后世杜甫等人的叙事手法非常相近,可以说杜甫对乐府诗的创作是受到了《悲愤诗》比较大影响的。而这种长篇叙事方式,以时间为线索,夹杂感慨的技巧,和白居易的通俗乐府诗又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从源头来讲,无论是杜甫“即事名篇”的文人乐府诗,还是后来白居易、韦庄等人的长篇通俗叙事诗,都是受到了《悲愤诗》很大启发的。而这也是蔡文姬能在文坛上凭借寥寥几篇作品就能占据高位的原因所在,可谓实至名归。转角处几次突破性变革,“汉字”避免了消亡的命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0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