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官不修衙,客不修店”,近些年截然相反原因何在?
文:枯木
民间自古以来有句流传千年的谚语:“官不修衙,客不修店”,“客不修店”这句话很好理解,因为客店是店主的产业,客人只是临时居住,自然没人出钱维修,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天经地义。“官不修衙”从字面上也很好理解,那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官员为官一任,到期调走,自然很少有官员具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觉悟,把官府衙门修建得富丽堂皇,让后任享受。
然而,对比如今很多地方热衷修建楼堂馆所,和古代情形却截然相反,难道是社会进步的原因导致,古代官员都比较自私?抑或如今的官员“觉悟”都到了升华的地步?自然不尽然。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就来追溯历史,对比一下古今区别。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衙”,也就是“衙门”,是古代官署的一种俗称,就是官吏办公、办事的场所。“衙”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如下图),本义是行进的样子,《说文》:“衙,行貌”,“衙衙”(yúyú)连用形容列队行进的样子,如宋玉的《楚辞·九辩》有:“属雷师之阗阗兮,通飞廉之衙衙”。
而“衙门”是“牙门”的讹变转用。古代军队驻扎戍守,主帅或主将的军营前会树立一牙旗作为军门,先秦叫“旌门”或“军门”。如《周礼天官掌舍》:“为帷宫,设旌门”,《国语.齐语》︰“执枹鼓立于军门”(三国吴人韦昭注:“军门,立于为军门,若今牙门矣”)。
到了东汉时期,称之为“牙门”,如东汉张衡的《东京赋》有:“戈矛若林,牙旗繽纷”,所谓“牙旗”,三国时期吴国名臣薛综注释:“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可见,牙门是古代军旅天子或将军驻扎地方的标志。
到了隋唐时期,逐渐把官府所在地称为“公衙”或“衙门”。唐代进士封演编撰的《封氏闻见记·卷五·公牙》记载:“近代通谓府建廷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马掌武修,象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出师则有建牙、祃牙之事,军中听号令,必至牙旗之下,称与府朝无异。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谬讹变,转而为衙也,非公府之名。”
因而,从唐代开始,衙门成了官府所在地的俗称和通称,一直延续到清末封建王朝灭亡民国建立,该称谓才逐渐消退,人们用“政府机关”代替,源自工业社会机械术语,借指公权力组织所在地,起到枢纽与核心的作用。
理解了衙门,我们再来说古代官员为何不维修衙门?表面意思上面已经解释了,那就是因为官府衙门作为建筑物是固定的,属于朝廷(天子)财产,而历任官员是流动的,因而不会去建造维修享受不到的华美楼阁。事实上不尽然,“官不修衙”背后有着深刻的含义。
《诗经·小雅·北山》有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封建社会,别说官府,就是老百姓的人身自由和财产,在广泛意义上都属于封建王朝统治者(天子)所有,是子民。统治者为了维护和管理自己的所有权,派出各级官吏来管理和治理百姓,从而维护秩序,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和颠覆。
因而如果官吏有贪赃枉法、收受贿赂之类触犯王法的勾当,使得百姓财物损失、流离失所或者死亡,造成朝廷税赋减少,广义上来说是侵犯了天子的利益,相当于“虎口夺食”或“捋虎须”,自然是找死。当然,更深刻的背后是“天子”(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怕造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对立局面,最后可能国破身死,改朝换代,被另一个“天子”替代。
因而历朝历代封建王朝,对于执法犯法官吏的处罚都是非常严厉,一般轻则被抄家、腰斩、枭首、凌迟,重则甚至株连九族,在明代朱元璋更是对贪腐官员施行“剥皮揎草”酷刑,将犯罪官员剥下的人皮制成鼓或者填入稻草制成稻草人,立于衙门门口,以儆效尤。
由于封建社会针对贪腐罪行的惩罚,很少有流刑或徒刑(相当于如今的有期徒刑),一经发现就是处死,因而大多数官吏面对政务都谨慎从事,宁可无为,不可乱为,只怕以身试法,身首异处。当然,也许您会说封建社会也有很多贪官,这个必然,从人性角度来说,不少人都有侥幸心理,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只有东窗事发才后悔莫及,不过已经是人头落地,魂归荒冢,因而从整体上来讲比例较低。
这就是为何古代官员很少建造和维修官衙,反而多兴建水利工程。这是因为,维修衙门场所,一则劳民伤财,怨声载道;再则是为官员自己享福享受,容易被监察官员弹劾;三则其中款项繁杂,容易被举报贪腐;四则再富丽堂皇,自己也是过客一个,难以长期拥有;因而大多数官吏都不会修建官衙。而水利工程则不然,我国古代农业立国,修建水利工程,劝课农桑,可以造福桑梓,利于百姓,很容易积累政绩,赢得百姓拥戴和考核提升,因而不少名臣都是以造福一方百姓而留名青史。
因而,久而久之,“官不修衙,客不修店”就成为千古名言,一直流传到如今,然而,到了近代却出现相反的情形。自从封建王朝灭亡,民国政府成立以后,按时百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推选管理者,其实不然。由于当时军阀割据,相互混战,需要巨大的物力财力,因而表面上讲究民主自由,其实很多官员都蝇营狗苟,中饱私囊,国家之财和人民血汗都被这些人随意攫取,却少人问津,因而怨声载道。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真正成了国家主人,几十年来在世界上声誉颇佳,一直保持清廉政府的形象。并且涌现了许多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公务员,他们不计报酬,不谋私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利,很少有兴建机关大楼之类的行为,这点值得我们铭记和赞誉。不过,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向好,不管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各地政府机关豪华大楼蜂拥而起,鳞次栉比,这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
如果说,人民富裕了,国家强盛了,经济繁荣了,政府机关建造高楼大厦也是顺而为之,随应潮流,并且也能显现出地方整体形象,这点我们应该予以支持和拥护。然而蹊跷的是,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贫困县市,也蜂拥而上,遍地拆迁,要么修建富丽堂皇的机关大楼,气派威严;要么巧用名目,修建豪华场所;要么随意圈地,兴建园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随意兴建楼堂馆所的歪风,有关部门也曾不断整治,从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全面彻底清查楼堂馆所的通知》起,到如今三十余年来已经多次发文清理整顿,然而一些地方党政机关违规建设的歪风始终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屡禁不止,有的甚至巧立名目,顶风建设,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部分债务沉重地区违规兴建楼堂馆所问题的通报》中就提到,青海、宁夏、贵州、云南等4个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高的地区,有8个项目不同程度存在违规兴建楼堂馆所问题。
为何这种现象屡禁不止?为何一些官员热衷兴建楼堂馆所?这里面有几个主要原因,其一是不少官员喜欢做面子政绩工程,因而大肆兴建,到处拆迁,不少甚至推到历史古迹,兴建现代水泥仿建。其二是监察不严,惩罚不力,发现问题仅仅是整改,却无人承担责任,不少官员扔下烂摊子,到其他地方继续任职或高升。
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兴建楼堂馆所或开发工程,可以从中谋取暴利,因而不少商人和官员相互勾结,利益输送、变相寻租现象习以为常,从近些年许多报道可以看出,很多官员涉及贪腐金额令人咋舌,动辄上亿,对人民和国家造成了极大损失,在社会上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
以上几个主要原因,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在兴建楼堂馆所问题上,如飞蛾扑火,前赴后继,乐此不彼,这就是为何相关部门多次整治见效并不显著的原因所在。那么,如何才能真正遏制这种劳民伤财、祸国殃民的歪风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整治,一是加强监督机制,再就是要加大惩罚力度。我们要向古代学习,对于贪腐分子严惩不贷,这样才能起到震慑效果。
《诗经·魏风·硕鼠》有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守我沃土,不能离汝,看来只能磨刀霍霍向“硕鼠”了!
/10/29榆木斋
主要参考文献:
《诗经》
《国语》
《周礼》
《说文解字》
《封氏见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