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英春华秋实,薪火传承

年,我从福建考到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来到兰州,当时21岁。

我毕业分配的那年,没有硬性规定要我到兰州大学,可是呢,年,我在复旦大学的一个同学,也就是后来我的老伴于老师(于继岗)被分配到了新成立的兰州医学院,现在叫作兰州大学医学院。那时候我们在谈朋友,所以我也过来了。

我来的时候是年,刚来时一边做助教,一边继续进修。因为那时候的规定是刚毕业的助教先不承担教学任务,要先进修才能上讲台。

我其实是喜欢古代文学的,尤其是诗词。但当时系里要求新来的助教要打通文学史,从先秦两汉到宋元明清,要自己想办法提高。于是,我从读先秦两汉的著作开始,尤其是《诗经》《楚辞》,然后自己做注释、题解。当时兰大中文系的主任舒连景先生对《诗经》《楚辞》很有研究,我自学的过程中他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那时候我像做作业一样,定期拿自己的笔记给他看,他会细心地在上面做批注,然后该肯定的肯定,给予鼓励。在先秦文学的进修中,舒主任建议我除了读《诗经》《楚辞》,还要注意一下先秦的散文,这样才全面。

那时候我记了好几本笔记,做得很规范,注释完了就题解、分析,需要考辨的就考辨。这个笔记不一定要写很长,但是要把最核心、最关键的地方说出来。

有舒先生的帮助,我觉得那一段的自学进修基本没有浪费时间,我自己也不愿意浪费时间。一个从南方刚来到兰州的大学毕业生,一定会很好奇地去看看黄河什么的,但我没去看,那时候哪儿都不认识。到现在,我对兰州的情况都不太知道。

到了年,开始“反右”,经常开会,时间比较紧张,加上我已经结婚了,所以更不敢浪费时间。当时我除了开会,在家做些家务,就是在资料室待着。

那段时间我进修到隋唐五代时期。我上大学时这一段是刘大杰先生教的,刘先生讲课风靡上海,很多人旁听,所以我对这一部分也格外感兴趣,学得也更用功一些。

这段时间,帮助我的老师也有好几位。

当时我们系里有一位叫孙艺秋的老先生,当我很纠结,不知道从哪个点切入去把握一首诗的时候,就会和他交流。我还会去听教研组主任王秉钧先生的课,学习他是如何组织教学的,然后回想大学老师教给我的东西,结合自己的学习、体悟,吸收、消化这些知识。

到了宋元这部分,我的着眼点放在了宋词上,会为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做注,再从宋词的发展过程中梳理出一条脉络来。那时候我想,上台讲文学史不能只会讲作品,还要能讲出诗词的规律,比如诗歌从古体怎么演进到近体等。

后来事情比较多了,慢慢学习的时间就不够了,明清文学那部分也没有老教师可以指导。

年,甘肃省成立了兰州艺术学院,并设立了文学系、音乐系、戏剧系、美术系,要搞创作,那时我登上了讲台,先给音乐、戏剧、美术这三个系上课。当时没有教材,我自选自编,还是很费力气的。

年入校的学生毕业后好多分配到了新疆,他们现在还和我有联系。

年,我回到兰大中文系教文学史,之前几年自学进修的内容便都用上了。那时,孙艺秋先生上宋元文学史,我教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的文学史,王秉钧先生上先秦两汉文学史。

我从上海来,对兰州不熟悉,但是我很熟悉我的学生。现在他们中的很多年纪也很大了,可是还记得我当时怎么讲课。我后来看学生写的回忆录,他们说听完我的第一课后就对唐诗感兴趣了,自己在走廊里背诵。

我手抄的好几本笔记后来都遗失了,当时也不像现在,有电脑可以记录。

人物简介林家英,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赴兰州大学执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曾任甘肃省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常委兼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甘肃诗词学会副会长等职,现任甘肃省文史馆馆员。

来源

《读者原创版·兰大人》第1期

编辑

王欣怡

责任编辑

梁聪聪

主编

尚亚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