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我希望你读得懂,一首我看过

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http://pf.39.net/bdfyy/qsnbdf/140805/4440903.html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这首流传于周朝的诗歌现在已经成为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首诗了。今天,我就为大家讲讲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以及这首诗的真正价值。

要知其诗,先知其背景

这首诗是周朝流传下来的,那么,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下周朝。自周朝建立以来,就饱受少数民族的侵犯骚扰。周朝可以说是一个外患不断的朝代。有了外患,就必定会引来战争。周厉王在位期间,战争达到了一个顶峰的状态,战事不断,百姓连连叫苦。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周宣王统治的时期。相对于战争,周宣王更想要在国家的建设上下功夫。但是,少数民族不给他这个机会,依旧是骚扰不断。骚扰不断,国家完全就无法得到保障,国家的建设也就无法继续。于是,周宣王于公元前年主动发起了战争,大举进攻猃狁。这场反攻战,打的很是激烈。据说,为了获得战略优势,周军一日之间就行走了三十里。也就是在这场战争中,这首《采薇》产生了。

不是文人所写,而是士兵所作

《诗经》中收集的诗都没有作者的相关记录,在这里,我们姑且称它的作者是一个无名氏。而我认为,这个无名氏,不是什么大诗人,大文豪,而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大体意思。

《诗经·采薇》:原文

采薇已经采了很多了,薇菜芽也都长得很大了。一直说回家,可是一年过去了,我却依然无法回家。家在远方等我,我却无法回去。这种备受煎熬的日子都是因为猃狁啊。想要坐下来休息一下,还没有坐下来,就又要披甲上战场了。采薇又采了一大把,薇菜芽长出了嫩芽。饥渴的日子不好过,但是军队调动还没有完成,书信也无法传达到到家中。采薇又采了好多,薇菜杆都已经变硬了。我以为我要回家了,但到了十月份,我却依旧未能回家。军队的事物还是那么的繁忙,休息的时间还是那么的少。我心中痛苦万分,好怕此生都无法回家啊!

高大的战车,壮硕的马匹,戒备从未松懈。当初出征的时候还是杨柳摇摆之时,归来时却只有大雪纷飞之景。路上又饥又渴,身体早已疲惫不堪。这其中的悲痛和忧愁,有谁能够体会得到呢?

不难看出,这首诗在字里行间都抒发着一种有家却无法回的痛苦之情。这种情感写的深刻又颇有力度,如果不是亲自体会过的人,又怎么能够写出这种让人叹息的诗句呢?所以,我认为这首诗是出自一个士兵之手,这是第一点原因。

第二点原因,是因为周朝是一个礼乐很盛行的朝代。虽然后世之中,盛行礼乐的朝代不少,但是周朝,恐怕是最为突出的了。因为周朝没有固定的诗的模板,也没有诗的意识。这些现在流传下来的诗大都是为了歌唱而填写的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没有固定约束的文化氛围中,很多识字的人都能作诗,换句话说,都能为歌填词。

综合这两点来看,我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个士兵。在这个基础上,这首诗的含义便体现出来了。

我们通过这名无名氏的眼睛,看到了这场战争持续时间之久,以及战事的紧迫和士兵们的疲惫。从某个侧面来讲,它体现了战争的残忍。有了残忍,就会有劝告。他劝告统治者不要再打仗了,百姓很苦,士兵们也很苦。不过这些都是侧面所表现出来的东西,那这首诗到底在写什么呢?只是在写思家吗?

不,它是在写一个普通士兵对自己国家的爱戴之情和献身精神。

我希望你能读懂它,但永远都不会经历它

即使战争残忍,即使我万分思念家乡,即使我饱受折磨,但我也绝不当逃兵。这种坚定的信念,是深刻在他的骨子里的。在那种艰难的环境中,只有怀着一颗对国家的热爱之心,才能够坚持下去。这种对国家的责任感,这种献身于国家的士兵精神,才是这首诗真正所要表达的情感。

我希望你能读懂,但又希望你永远都经历不到。

首先,我希望你读懂,是因为这首诗中所包含的强大的爱国情怀足以感染到我们每个人。而这种保卫国家永不后退的士兵精神,在今天,依然存在着。那些应征入伍的兵人,那些为了国家而固守在边境的军人,那些为救人而出生入死英雄,在他们身上,都拥有着这种朴实又高尚的士兵精神。我们只有读懂它,才能够从心里的尊敬他们,才能让这份神圣的感情延续下去。

其次,这种情感虽然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只有亲身经历了战争才能深刻的体会到。我不希望你经历战争,我愿你一生平安喜乐。我也愿这天下万事太平,再无战乱。

好了,这期的讲解就到此为止了,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朱熹《诗经集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