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五经,其中《诗》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目前收录的《诗》只有首,孔子编撰诗经之后,由“孔门十哲”的子夏来继承,传播诗经。
《诗经》最早的记录是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司马迁曾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他的意思是这多首诗,都是圣贤能人写的,而且文言文体较多,难以理解,所以《诗》很少会选入初高中课本。
《静女》出自《诗经·邶风》,全诗一共三章,每一章四句,是邶国汉族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古文爱好者推崇,《静女》也是被选入了高中课本当中,但《静女》一经在网络上公开之后,便迅速“走红”,但大多数都是家长建议删除的提议。
原来现代学者认为《静女》讲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但引用古代各家说法,解读都不太一样,因为时代背景不太一样,先来看看《静女》到底写了什么吧!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原文文言文体较多,不太好理解,将它翻译过来就是;文雅的姑娘真美丽,约好在城边等我,却故意躲藏起来,姑娘又送我一支红色的管萧,我认为管萧很美,但姑娘更美,这意思很简单,就是讲两个心上人幽会送礼。
但要是结合背景来看,就不是普通的幽会了,因为古时女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更加不会主动约男子出来见面,就连相互暗恋,都是飞鸿传书,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这句话再讲男子没有君子之德,女子没有妇家之德。
欧阳修在《诗本义》当中提:“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认为是一首不堪入目的诗,这或许跟时代背景一样,就好像司马相如的《凤求凰》,它讲述了司马相如跟卓文君的爱情故事。
卓文君十七岁就守寡,在守寡期间,听到司马相如弹琴,两人一见倾心,双双私奔,两人就后世点评为“德行不堪”,但从现代来看,卓文君是一个直率、大胆,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奇女子。
像是《静女》也是一样,男主人在全文当中表现的憨厚诚实,女子则是机灵刁钻,虽然诗词简短,但给了人想象空间,整首诗已经超越了对外表了迷恋而进入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但是不管是第一种解读还是第二种解读,家长们都不乐意,因为《静女》阐述的是爱情至上,而高中生还在青春期当中,很容易早恋,《静女》简直就是在鼓励他们谈恋爱一样,学生自然还是以学习为主。
《静女》被选入高中教材,因内容引起不适?建议删除,里面写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