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比历史更真实”
·它蕴藏了生活的本质,连缀起古今一贯的情感。文学中流传千年的美、诗意与哲思,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悲悯着伤痛,抚慰着渴望,释放着天性,开解着生命的困惑,千年的文学之美。
·《诗经》开启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
·自身带有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朴实与天真,自由抒发所思所想。这种朴素的审美在其后世千年的中国文学中一直存在。
·梁启超:“现在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第一节《诗经》的文史知识
《诗经》名称
孔子时代:“诗”,“诗三百”
汉代:“诗三百篇”,“诗经”,“毛诗”
《诗经》四始
a.一般指“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分别为《关雎》《鹿鸣》《文王》《清庙》)
b.指“风”、“小雅”、“大雅”、“颂”
《诗经》六义
《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毛诗序》明确提出“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05首;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一)《诗经》的分类:风雅颂
·风:十五国风,共篇。
·雅: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1,小雅74,共篇
·颂:周颂1,鲁颂4,商颂5,共四十篇
·笙诗:《小雅》尚有六篇,由庚、崇丘、由仪、南陔、白毕、华黍,有目无辞,可能属于过门曲之类。
1.功用说
①《毛诗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诫,故曰风。”
②《毛诗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③《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2.曲调说:《诗》皆入乐;按照音乐的特性来划分
①风
·朱熹《诗经传·国风序》:“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
·郑樵《通志序》:“风土之音曰风,朝庭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山海经》:“太子长琴,始作乐风。”注曰:“风,曲也。”
·《诗经·大雅·嵩高》末三句:“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
·《左传》说“钟仪操南音”,范文子则称他“乐操土风”。
《诗经》中的“风”,又称“国风”,既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实际上也指相对于当时周天子的京都而言的各地方土乐,犹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地方俗曲、地方小调。
②雅
·朱熹《诗经传·小雅序》:“雅者,正也,正月乐之歌也。”
“雅”即“正”意,“雅乐”即“正乐”,是相对于地方音而言的。周天子建都镐乐,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标准音是出于当时的尊王观念。
③颂
·朱熹《诗经传·颂序》:“颂者,宗庙之乐歌。”
·清代阮元从训诂学角度,考察“颂”本意即“容”字,也就是“舞容”义。
“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曲。古代祭祀是王朝大典,国家大事,场合庄重盛大,是要扮演歌舞的,“颂”就是用于这种场合的一种舞乐,其特点是长而舒缓,内容以歌舞娱神、赞颂祖先等祝颂之情为主。
(二)《诗经》的编定:采诗、献诗
·从创作的年代说,包括上下五六百年时间;最早的作品《豳风·东山》《豳风·破斧》《豳风·鸱鸮》;最晚作品《陈风·株林》
·从产生的地域说,有出于王都,有出于各诸侯国所在地
·从作者说,有贵族创作,有流传民间的。(作者大多不可考)
1.采诗说
·《左传》:“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
·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刘歆《与扬雄书》:“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僮谣歌戏。”
2.献诗说
·《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狩……令太守陈诗以观民风。”
·《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诗,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国语·晋语》:“古之王者,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
·专门用于《颂》诗的是巫史等职官奉命制作的。
.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左传》襄公29年载,吴国公子季礼游鲁观周乐。
·《论语·子罕》:“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乐各得其所。”
·《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三)《诗经》的传播:赋诗、传诗
·周代广泛用于政治生活、外交、学校教育中,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
·《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以乐语教国子”。
·《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1.赋诗言志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穆公与晋重耳的外交宴会:“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左传》昭公16年月,晋国韩宣子到郑国聘问,郑定公设享礼招待时的外交场景,所赋之诗有《野有蔓草》《羔裘》《褰裳》《风雨》《有女同车》《萚兮》等。
·孔子:“不学诗,无以言。”
2.用诗
·孔子:“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传诗
·孔子整理《诗经》:“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秦代焚书坑儒
·四家诗:《鲁诗》鲁人申培所作;《齐诗》齐人辕固所作:《韩诗》燕人韩婴所作;《毛诗》。
·三家诗:《鲁诗》《齐诗》《韩诗》,皆为“今文诗”
4.《毛诗》:毛公所做的《诗经》本子,为“古文经”
·大毛公,战国时荀子的学生鲁国人毛亨;小毛公,赵人毛苌,东汉时立于学官,后来居上。
·“三家诗”相继亡佚,本子失传,只有毛诗一直流传下来,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齐诗》亡于三国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南朝宋代)
·特点:
①《毛诗序》分《大序》《小序》;②以史证诗;③提出比兴、美刺;④建立中国的诗论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