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里的两首诗歌——《关雎》、《蒹葭》,写的都是爱情,是《诗经》中的爱情经典:男子心中有位美好的姑娘,即便阻隔千山万水,也想走到姑娘身边,和她携手并肩、恩爱相守,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让人感动。
今天,我们就走进其中的一首——《蒹葭》,去品读古人纯真而美好的爱情。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律美,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形式。
一、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年间的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即秦国民歌。秦国是周朝的诸侯国,大致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关中一带到甘肃省的南部一带地区。
蒹葭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读准字音,解释字词
2、全诗翻译
蒹 葭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余冠英译)
全诗着力写主人公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
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
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他反复地寻求,但他思念的姑娘仍然渺茫而不可得。
诗到此便戛然而止,但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一个迷茫的空间,让读者去回味,去遐想,去求索。
三、内容结构
全诗共三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第一章,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第二章,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第三章,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四、重点赏析
1、分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每一章以蒹葭和白露开头,有什么作用?它们有什么特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三章都是从蒹葭、白露起兴,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下,自然就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长势繁茂青苍的蒹葭是人物活动的自然背景,既写出了萧瑟清冷的秋景,又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惆怅的气氛。同时也以白露作比,喻指伊人的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表面是写白露,但实际上都是在写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凝望追寻的时间之长。
“白露为霜”描绘的是秋天的早晨露寒霜重之景,“白露未晞”描绘的是旭日初升,露霜渐融之状。“白露未已”已是阳光普照,露珠将收的时刻了。三章的景语,渲染出秋高气爽的早晨河边不同时间的三副图画。
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析“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表达效果。
“溯洄”突出道路迂回曲折,坎坷难行。主人公不顾霜露浓重,逆游而上,突出他不怕艰难险阻,执着专一的品质。
“溯游”突出伊人可望不可即,表达主人公失望、惆怅的心情。
3、分析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本诗三章其实就是一章,但是用反复的方式,用变化的手法来抒情,增加抒情效果,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同时也有深化意境、渲染气氛、突出主题的作用。
五、总结
1、如何理解诗中的“伊人”形象?
伊人是那人,指盼望的那个人,思念的那个人,但缥缈、可望而不可即。
2、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3、从主人公身上领悟到什么精神?
为自己的理想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的精神。
主人公追寻的伊人的深层含义:象征着一个目标,一种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4、主题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之情。
END
感谢阅读!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一些帮助,别忘了点赞、分享或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