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记载了优美的爱情歌谣,如《中孚》和《谦》卦。《中孚》卦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以雌雄鹤地对鸣引发了自己求偶的愿望。这让我们自然联想到《诗经》中的求爱诗。无论是“关关雎鸡,在河之洲,窈究淑女,君子好逑”,还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孚》这首歌谣与之相比,都毫不逊色。
难怪陈骇在《文则》中说:“《易》文似《诗》,《诗》文似《书》,《书》文似《礼》。《中孚九二》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使入《诗雅》,孰别交辞?”确实如此,与《关雎》相比,两者都是以雌鸟的鸣叫,雄鸟的应声和鸣起兴,进而引出男子追求女子的愿望。比兴手法的运用,普遍认为是从《诗经》开始的,可是在《易经》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手法的运用了,而且手法还比较成熟。另外一首《谦》同样运用比喻的手法。“谦”,通“鹤”。《六十四卦经解》曰:“谦,一作嗛,《归藏》作兼”,“又卦与《小过》、《豫》,皆有飞鸟象。”
另外,《左传》昭公五年有:“之《谦》当鸟。”由此可以证明:“谦”其实就是“鹣”。《尔雅释地》有:“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鹌。”鹤鸟就是比翼鸟。《山海经西次三经》:“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鬼,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郭璞注:“比翼鸟也,色青赤,不比不能飞。”可见,比翼鸟是一种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的鸟,由于自身的缺陷,他们必须共同飞翔,形影不离,也正因为如此比翼鸟常被用来比喻爱情。而《谦》卦全首歌遥都是在用比翼鸟起兴。比喻男子希望求得配偶与自己白头偕老,倾注了对婚姻的美好祝愿。
《易经》中有很多反映结婚仪式的歌谣。比如《屯》卦反映的就是男子骑着白马带着礼物去求婚的过程。而《贲》卦则反映的是男子带着布帛去纳征的热闹场面。《瞭》卦则反映了结婚典礼上的抢婚仪式。这也许是上古遗留的风俗,保存下来以后就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仪式。而《归妹》则是一首名副其实的嫁女歌。并用了帝乙嫁少女的典故。总的来说,这些歌谣中既包含了求婚,纳征,又包含了结婚的仪式,通过这些歌谣我们可以看到周代的许多婚恋习俗。
思妇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类。《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骑,由于大禹去治水了,家里的妻子盼望着丈夫的归来,日思夜想,可是丈夫却一直归音无期,妻子心中的悲苦无处倾诉,只能用歌来表达,她唱道:“候人兮骑!”等候的人啊,多么的长久喚!如果《吕氏春秋》记载不虚,则足见思妇歌谣起源之早。
《易经》时代,思妇歌发展得更趋成熟,已经能够运用赋比兴等手法来表现。比如《明夷》。“明夷”,高亨先生云:“明夷为鸟类,可断言也。明疑借为鸣,……夷疑借为雉,古字通用。”又李镜池先生云:“明夷借为鸣鶴,即叫着的鹤鹕。鎢、鹤形声均通,是一种水鸟,嘴长而阔,颂下胡大如数斗囊。若小泽中有鱼,就成群用他们的胡囊把水淘干来抓鱼吃,故俗名淘河。”由此可见,明夷是一种抓鱼吃的鸟。全首歌谣以明夷起兴,以妇人的口吻,由一只飞倦的鸟儿想到了自己出门在外的丈夫,也许他在外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表达了自己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牵挂和思念。
另外一首《鸿渐》也是如此。作者用大雁起兴,分别用大雁停留在不同的地方:河岸、石岩、高坡、树木、高丘……来代表妇人不同的心情和状况。而《需》卦则是用赋的手法,将一个女子等待丈夫的焦急心情刻画得淋璃尽致。她一会儿在郊外等待,一会儿又回到房屋等待,一会儿又来到护城河边,一会儿又回去。最终还是希望落空,等来了三位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