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灵”: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境界和风格。在中国画和古诗词中常有表现。它是一种不满于客观的模写,而要求以超脱淡泊的精神,去达到超逸灵动,无迹可求的艺术表现,使人在深沉幽渺,可神会而不可指实的独辟意境中,领悟到一种无限的“事外”之远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河边芦苇青苍苍,
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儿在何处?
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
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
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
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人儿在何处?
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
越走越高路途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
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
早晨露水未全干。
意中人儿在何处?
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
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
仿佛就在水中洲。
《蒹葭》是《诗经》中一首影响巨大的抒情诗。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写景的句子作为每章的起兴之笔,写出了蒹葭茂盛,霜露高洁的特点,烘托出诗人炙热强烈的追求和纯洁的爱情。同时,这两句也是诗人的触目所见,情之所趋,起到了为后文叙事抒情蓄势的作用,是全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白话:引起读者的强烈的阅读兴趣,进一步探究下去。)
后六句描写求访“伊人”而未得的迷茫之情,诗人以秋水连接其对所思之人的深情,秋水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又是诗人面对所思之人的独特感受。然而,诗人追寻“伊人”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阻隔在二人之间的路途“且长”、“且跻”又“且右”,“伊人”也时而“在水一方”,时而“在水之湄”,时而“在水一涘”,一旦追寻起来,又忽而“宛在水中央”,忽而“宛在水中坻”,忽而“宛在水中沚”;“伊人”的行踪飘忽不定,似乎是可望不可及,又似乎求之不远,思之既至,使诗的意境显得极为“空灵”朦胧,引人遐想。真是心理学上:越是得不到的爱情就越爱得“欲罢不能”。
诗篇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抒写了对所爱之人“可见而不可求”的企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之中景物又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就显得“变化无呆滞”之弊,有一种回环之美。同时三章中的句数和字数均相同,只换个别字,使得诗篇又有一种整齐的“形式美”。
“创作有你”,千古绝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琼瑶的名著)本诗中指的是主人朝思暮想的意中人。“所谓”:二字说明“伊人”常常被诗人提及,不能忘记。以至于眼前本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看不清楚,诗人却肯定地认为他的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他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伊人”的美是朦胧的,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在水一方”的倩影。这两句诗将诗人“思人”心切,望穿秋水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成为相思怀念的佳句。
大家都知道《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此书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首诗歌,本称诗,古时也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这三百多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四月二十四日世界读书日,本周的小文都是献给这个有意义的节日!祝世界所有的“读者”节日快乐!
喜欢我,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