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有没有高下之分?近年来,网上对此争执不休。一边是曲协为代表的主流,一边是老郭的粉丝,吵吵嚷嚷好多年,至今也没有弄出个子丑寅卯。
关于雅俗问题其实古人早就分清楚了。
老郭说:牙佳为雅,人谷为俗。人以五谷为食天经地义,婚丧嫁娶的礼仪是多年的约定俗成,所以,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都是俗,都是习惯、风俗。“人谷为俗”没错。
“牙佳为雅”却属于乱解。《说文》:雅,从隹[zhuī],牙声。雅就是乌鸦。古人认为乌鸦反哺,是义鸟。义即正,所以雅训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又称国风、十五国风,是诸侯各国民间歌谣,反映各国风土人情,也就是各国的风俗。
雅:分大雅、小雅,是天子朝会宴飨使用的礼仪歌乐。天子与诸侯相互吹捧,相互利用。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王室祭祀祖宗使用的礼仪歌乐。歌功颂德,拍祖先马屁,以求得祖宗的庇佑。
诗经共有篇,其中“风”篇,占了一多半。“风”之所以成篇,是周朝王室“王官采诗”的结果。“风”也是“讽”,所以存在一些“怨诽之言”(如《伐檀》、《硕鼠》),却仍被如实收录,足显西周王室的包容与大度。诗经最终由孔子编订,作为周朝礼制的捍卫者依然对“怨诽之言”完整保留,也证明孔子的开明与旷达。
诗经有什么用处?
王室最为关心什么,自然是江山永固。江山怎么来的,君权神授。授给谁,有德之人。正是老祖宗有德,才为后世子孙挣来了江山,挣来了荣华富贵。所以要祭祀祖宗,祭祀祖宗时不能干嚎,需要歌乐,于是用到“颂”。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有了江山就要设法保住,“祀”是祈求祖宗保佑,“戎”是保持军事力量。周朝是个“大社会、小政府”,单靠周王自己不足以抵御外来侵略,必须依靠诸侯。大家都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没了诸侯的保驾,周幽王很快就挂了。
周王怎么维系与诸侯的关系呢,所谓“亲戚越走,关系越近”,周王要求诸侯定期进京朝见,“三年一朝,六年一会”。诸侯来了自然要接待,要大排筵宴,边喝酒边听唱。唱的诗歌就属于“雅”。
除了喝酒听曲,周王还要对诸侯进行业绩评估。“风”是重要的评估依据。如果“风”多有欢乐喜气,说明国家治理不错,国富民强,有事你得多出力;如果多怨声载道,说明君主治国无方,有事情可能指望不上。
所以风、雅、颂各有用途,并行不悖,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学者认为雅、颂多为贵族所作,也有少部分取自民间。相声起于市井,反映城市底层市民的生活,塑造的是小人物,表达的是小趣味,本身就是一种“俗”文化。从《诗经》的角度看,它只能属于“国风”一类。即便有少数“歌颂型相声”一时进入殿堂,也不会改变相声服务大众,反映底层生活的草根艺术的本质属性。
路边的烧烤摊、大排档,嘈杂喧嚷、烟熏火燎,却有人乐在其中。也不能完全排除掺杂使假、“脏肉臭肉”,为何还有许多人喜欢?因为他们是草根,他们的生活只能如此。西装革履,红酒牛排固然高雅,但那不是草根一族所消受的起的。
穿西装的高叫:“你们这是不讲卫生,会中毒的”!
草根:“大家都是成年人,香臭脏净我们分得清,不劳你老操心啦”。
还是学一学古人吧,让雅归庙堂,让俗归大众,各得其所,各安其命,岂不妙哉!
(文中图片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吃瓜老汉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