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29日讯“你知道荆楚是一物二名吗?蛇山上生长了近百年的‘牡荆’,在《诗经》里名叫‘楚’。”5月28日,二十组武汉家庭和科普作家刘从康一起,登上蛇山,提前过了一个“涨知识”、爱武汉的儿童节。
《诗经》里的一百多种植物,在武汉就可以找到
小朋友们按《诗经》里的植物名字分队合影。长江日报记者周满珍摄
这二十组5—13周岁的亲子家庭,由武商MALL·武广提前征集,目的是让大家在大自然里度过一个别具意义的儿童节。当天一大早,二十组热爱大自然的小朋友,在家人及武商MALL·武广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在蛇山脚下集合,并按照《诗经》里的植物——采薇、梧桐、松柏、苍耳分为4队。陪孩子一起寻访《诗经》里的植物的知名科普作家刘从康告诉小朋友,《诗经》虽然是多年前的作品,但非常生活化,里面提到的一百多种植物,在武汉就可以找到。
科普作家刘从康教大家辨识“楚”之别名牡荆。长江日报记者周满珍 摄
果然,一到蛇山上,刘从康一口气教大家指认了多种植物,如臭椿树,在诗经里叫“樗”。公园里常常见到的木槿花,在诗经里名叫“舜”,用来形容美貌,如“颜如舜华”。从一路所见的何首乌、花椒到梧桐、枣树,刘从康一方面从科属、形状、色泽等教小朋友辨认植物的特征,并讲解他们在《诗经》里的由来。在武汉可以寻找到的一百多种植物中,他期待今天的大小朋友,可以记住两种植物。一是梓树,对中国人非常重要,是中国的根。梓树的明显特征是蒴果下垂,呈线型。梓树常与桑树连接在一起,出自《诗经·小雅.小牟》“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其含义指对待自己的家乡要怀有崇敬的心理。梓树还是传统的万木之王,诗经曾记载它用于建造楚王宫。古代用木板印刷,最好的雕版,也是梓树做的,书籍交付刊印,叫付梓。
作为武汉人,你得认识荆树
为荆楚之地自豪、认真描画的lucky君。长江日报记者周满珍 摄
他特别强调牡荆,是楚文化的根。牡荆在《诗经》里名“楚”,出自“扬之水,不流束楚。”《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其后,荆楚约定俗成,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一个特有的称谓。讲完荆楚与植物的渊源,刘从康教大家如何辨认牡荆,一是树叶为掌状,每片树叶又有五个小叶,小叶里,三个有叶柄,两个没有。二是牡荆花序长在树枝的顶端,花序呈圆锥形,花开的时候,蜜蜂就会来采酿,成为荆蜜。
何芸熙用画笔为家乡植物做笔记。长江日报记者周满珍 摄
近两个小时的“六一”自然课让小朋友们过得非常开心。9岁的何芸熙,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在笔记本上将这些植物画下来,为的是以后在生活中遇见还能认出来,“既学知识,又好玩”。7岁的lucky君,最大的收获是知道湖北别称“荆楚”,原来与牡荆这种植物相关,让他更热爱自己的家乡。因此,等刘从康老师一讲解完,小朋友们迫切不及待拿出画笔,记录下当天新认识的植物。
刘从康多年来致力于自然科普推广,著有《身边的鸟》《武汉植物笔记》等。他坦言科普推广的初衷,是作为武汉人不能不认识武汉的原生植物,否则会让我们对文化传统产生隔阂。对身边的植物不认识,就会以为他们只是杂草、树,你就不会认识自然,对自然也没有感情,便不会有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作为中国人,你得认识梓树,作为武汉人,你得认识荆树”。(长江日报记者周满珍通讯员汪媛柯贝妮)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