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论语学而篇第一铁打的

1·1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5]?人不知而不愠[6],不亦君子乎[7]?”

注释:

[1]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都指孔子说的话。 [2]学:旧注:学,觉也,效也。觉是觉为人之大道,效是效先觉之所为。时习:时,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在一定的时候”,一说是“时常”。习,温习和练习。旧注:习,鸟数飞也。数,多次反复。为人之学,重在力行实践,须反复练习,如鸟之习飞。 [3]说(yuè):通“悦”,愉快的意思。 [4]朋:古注:同门曰朋。同在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5]乐:快乐。古注: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6]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愠,恼怒。 [7]君子:《论语》里,君子是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有时也指在位的人。这里是指前者。

这一章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又时时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怒,不也就是一个有德的君子了吗?”

点评:

这一章中心是论学。《论语》开篇就说学的喜悦和乐趣,可见对学的重视。

“君子学以致其道”(19·7),《论语》所说之学,和现今一般人理解的知识的学习不同,主要是学为人之道。旧注所说的“觉”,是对为人之道的觉醒,对如何才能做好一个人的觉醒,与西方思想中说的“自我觉醒”也不同。这是值得注意的。

这一章三句话叙述学者一生不同学习阶段的感受,“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钱穆《论语新解》)。第一句是说初学时自己从学习中感到的喜悦;第二句是说学习有遇疑难困惑时,有同道自远方来相互切磋,答疑解惑,从中感到的快乐;第三句是说学有成就,不为人所知,而心无愠恼,是君子所应有的态度。

《论语》所说,许多是孔子自身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对这一类内容,不能停留在文字和道理上的理解,必须结合读者自己的经验用心去体会,才能真正懂得。如读本章,对学的悦和乐,一般人常不易体会,而总觉得学是枯燥乏味、劳神费力的苦事。我们要注意联系自身学习的经验来体会孔子学习之乐来自何处,我们如何才能体会到学的乐处。

人生在世,总希望得到他人的了解,为人所知、所用,尤其是在有了一定成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是,不为人所了解,或被人误解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一般人常会因此而懊恼,怨天尤人。本章提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一生不为人所知,但他做到了“人不知而不愠”。孔子是怎样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我们自己怎样才能也做到这一点?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1·2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2],鲜矣[3];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4],本立而道生[5]。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6]?”

注释:

[1]有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若。《论语》里对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 [2]孝弟(tì):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弟,同“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古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好(hào)犯上者:好,喜爱。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3]鲜(xiǎn):少。 [4]务本:务,专心致力。本,根本。 [5]道:万物所应遵循的路。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道是指为人之道,做人的根本原则。具体说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 [6]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畴。为仁之本,一说孝悌是仁的根本;另一说,“为仁”二字连读,是行仁的意思。也有人说,“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与:同“欤”,语气词,表示探讨的语气。

这一章的意思是:有子说:“一个人为人孝悌却又喜欢犯上,这是很少见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造反的,从来就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道也就由此而生了。孝悌,这是行仁的根本吧?”

点评:

有子从为人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的角度说孝悌的意义,是当时宗法制社会状况的反映。宗法社会下天子、国君由嫡长子继承,其余庶子分封为诸侯、大夫,社会的政治结构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的关系,同时也是父子、兄弟的关系。因此遵从孝悌也就不会犯上作乱。这是孝的时代性的内容和意义。秦以后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取代了宗法封建制,孝悌就失去了这样的意义;而在近代宗法等级制度瓦解之后,孝悌与不犯上作乱的联系就已经完全失去了它的基础。

孝悌的本义,是善事父母、兄弟,孝亲敬长,属于家族伦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兄弟是每一个人最亲近的人,爱人总是从爱父母兄弟开始,从孝悌开始。人不孝悌便不能爱人,也就无仁心。这是孝悌的普遍性的基础和意义,是不受时代限制的;只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还是社会的细胞,孝悌就是家庭乃至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道德基础。

孝悌是仁心的表现,爱人从孝悌开始,但它只是行仁的一个方面,能孝悌未必就能仁。一说认为,“为仁”二字应连读。为仁,就是行仁。孝悌只能说是行仁的根本,而不能说是仁的根本。“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朱熹《论语集注》)这一解释,比较能与孝悌的本义相合。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矣仁[2]。”

注释:

[1]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这里是指用花言巧语和谄媚的脸色讨好他人。 [2]鲜(xiǎn):少。

这一章的意思是: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来讨人喜欢,这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点评:

“巧”和“令”,本都是褒义。这里说的巧言令色,是专求讨好他人,待人没有真情实意。仁的实质在于人内心仁爱的情感,美好的语言、和善的脸色是好的,而根本的是内心的真诚。虚情假意,自然谈不上仁。

1·4 曾子曰[1]:“吾日三省吾身[2]。为人谋而不忠乎[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传不习乎[5]?”

注释:

[1]曾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参(shēn)。 [2]三省(xǐng):省,察看,检查。“三省”有几种解释:一、三次检查,二、从三个方面检查,三、多次检查。 [3]忠:古注: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古注: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5]传:古注:传,谓受之于师。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这一章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点评:

孔子教人,重视修养的自觉性,要求“君子求诸己”,自省是体现“求诸己”精神的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可谓“为学之本”。关于自省,还可参读4·17、5·26、7·21、12·4各章。

本章提到曾子自省的三方面内容。传,指老师传授给自己的;忠、信是孔子重视的两项道德要求,是传的主要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旧注:忠信为传习之本也。《论语》多处讲忠信,说君子要“主忠信”(1·8),即以忠信为主。可以与5·27、7·24、9·24、12·10、15·5各章参读。

“为人谋而不忠乎”的“忠”,是泛指对一切人,并不专指忠君。《论语》里讲“忠”,大都是作为适用于所有人的一般的道德,与“信”相连讲“忠信”,并不专用于君臣关系。这与后世儒家提倡的忠君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儒家思想在汉以后被定为统治思想,后世儒家对孔子的思想做了许多解释、发挥。经后世儒家解释发挥的孔子思想,与《论语》里记载的孔子本来的思想,在许多问题上也是既有联系,又有不同。这是我们读《论语》和了解、研究孔子思想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1],敬事而信[2],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3]。”

注释:

[1]道:有的版本写作“导”。治理的意思。千乘(shèng)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指当时的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这里指兵车。 [2]敬:谨慎专一的意思。 [3]使民以时:役使百姓要按照农时,即在农闲时役使。时,指农时。

这一章的意思是:孔子说:“治理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处事要谨慎专一而有信用,要节约财用而爱人,役使百姓要在农闲时。”

点评:

孔子提出的几点:谨慎专一、讲信用、节约财用、爱护百姓、使用民力不误农时,看来简单浅近,却是治国最基本的要求,一切当政者不可不注意。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1],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指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一指学生。这里是指前者。入、出:古时父子住在不同住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出指到外舍就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对待年长于自己的人。泛:广泛的意思。 [2]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文,古代文献。

这一章的意思是:孔子说:“弟子在家要讲孝,出外要讲悌,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爱众人,而亲近其中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和闲暇,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点评:

本章谈对少年弟子的教育。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是仁德的几点基本要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要求弟子们致力于德行修养,有余力再学习文献知识,说明孔子是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但“行有余力”主要是从为学次第上说,不是从重要性上说,不可认为重德行就可忽视学文。力行而不学文,就会只知要怎么做,不知为什么要这么做;尽管看来是做了,而他的理解却可能是错的。

文和行是孔子之教的两个方面。从学习的次序上说,要从力行开始;从做人的要求上说,学文是根本。力行和学文二者不可偏废。本章对弟子说,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6·25章谈成人教育,则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也是说的文和行两个方面,而重点、次序又有不同。两章可联系参读。这个本末终始的问题,是传承传统文化,进行道德教育中的重要问题,要认真研究和正确处理。19·12章也讨论到这个问题,可参读。还可与1·7、6·25、7·24、9·10等章参读。

1·7 子夏曰[1]:“贤贤易色[2],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1]子夏:孔子晚年的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 [2]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做动词,尊重的意思。贤贤,尊重有才德的贤人。易,有两种解释:一作改变讲,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一作轻视讲,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有一种解释说,这一句专指妇女而言,全章前四句分指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伦。 [3]致其身:把生命奉献给国君。致,尽的意思。

这一章的意思是:子夏说:“一个人能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服侍国君能献出生命,与朋友相交说话诚实可信。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是已经学习了。”

点评:

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看,更可以看出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特点。不过,如果以为只要能做就可以了,而忽略了对经典文献的学习,就会陷入另一种片面性。这个问题,要把这两章和19·12等章联系起来,全面理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1]。主忠信[2]。无友不如己者[3]。过则勿惮改[4]。”

注释:

[1]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固”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厚重就无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固”作固陋讲,见闻浅少的意思;“学则不固”自成一句,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2]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3]无:通“毋”,不要。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交友是为了辅助自己修养,择友如择师。与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体现了见贤思齐的精神;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无益而有害。所以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另有一解释说:如果大家都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你愿与他交而他不愿与你交,就会找不到朋友。所以“如”是似的意思,不如己,是指不和自己同道、同类。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4]惮(dàn):怕,畏惧。

这一章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就可以不粗鄙浅陋;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点评:

君子,古时有两种含义,一指在位的人,一指有道德的人。《论语》中的“君子”,主要是指后一个意义,是孔子理想中完善人格的代表。《论语》论及君子品德的内容,是《论语》思想的重要部分。

“主忠信”,为人行事要以忠信为主。《论语》多处讲忠信,如1·4、5·27、7·24、9·24、12·10、15·5等章,可参读。

“无友不如己者”,可与4·1章“里仁为美”联系起来理解。19·3章子夏门人和子张关于交友的讨论,也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关,可以参读。

“过则勿惮改”,指出了对待过失的正确态度,是闪烁着真理光辉的格言。还可与6·2、15·29、19·8、19·21等章参读。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1],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指谨慎对待丧事。追远:指祭祀祖先。

这一章的意思是: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百姓的道德风尚就会日趋淳厚了。”

点评:

孔子和儒家不信鬼神,却很重视丧祭之礼。孔子赋予丧祭之礼以道德的意义,把丧祭之礼看作内心孝的情感的寄托和表现。17·21章孔子解释“三年之丧”的必要,对这一点做了具体的说明。3·4章强调哀和敬,也是反映了这一点。这一章说的是另一方面:认真实行丧祭之礼,又可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使“民德归厚”,社会安定。这是理解礼的意义和仁礼关系的重要方面。可与2·5、17·21等章参读。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1]:“夫子至于是邦也[2],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3]?”

注释:

[1]子禽:陈亢,字子禽。孔子的学生。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2]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论语》中,孔子的学生称孔子为夫子。 [3]其诸:语气词,表示揣度的语气,相当于“或者”“莫非”。

这一章的意思是:子禽问子贡说:“我们夫子到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去求得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我们夫子是靠温和、善良、庄敬有礼、节俭、谦逊而得来的。我们夫子去求的方法,或许是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点评:

一般人为了参与政事,往往费尽心机,拍马奉迎,送礼请托;一些人甚至采用财色行贿、拉帮结派等不法手段,以求谋取一官半职。而孔子并不刻意的追求,只是以自己温、良、恭、俭、让的人格魅力,赢得人们的尊敬,从而得以了解当地政事。这是自然得到的结果,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求和得的差别,值得仔细体会。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1],三年无改于父之道[2],可谓孝矣。”

注释:

[1]观其志、观其行:其,指儿子。没(mò):去世。父亲在,儿子不能独立处事,所以观其志;父亲死了,儿子独立处事,所以要观其行。 [2]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里的道是指父亲生前所为,包括其思想和行事。

这一章的意思是:孔子说:“父亲在,看儿子是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了,是观察他的行为。在三年之内能不改变父亲生前的所为,可以说是孝了。”

点评:

这一章多有不同解释。宋儒把“无改于父之道”看作孝的第一位的要求。认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清人批评这一说法,认为不是以不改为孝,而要看父之道是否正确。所以不改,是因为它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朝死而夕改也是可以的。钱穆《论语新解》则认为:“其实孔子此章,即求之于近日之中国家庭,能遵此道者,尚固有之。既非不近人情,亦非有乖大义。孝子之心,自然如此。孔子即本人心以立教,好高骛远以求之,乃转失其真义。”前二解侧重于道义是非方面,后者侧重于人情人心方面。当代社会下,孝更应与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精神相协调和结合,无改父之道不利于创新发展,有悖于时代精神。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1]。先王之道斯为美[2],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和:和谐,协调。春秋时期就有“和同之辩”。当时的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到,宇宙万物都是由多种成分共处一体构成的,这种状态就叫作“和”。和的实质是构成事物的多种成分各得其所。只是单一成分,没有差别和不同,叫作同。同就没有发展。 [2]斯:这,此。这里指礼,也指和。

这一章的意思是: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可贵。先王治国之道的好处正在这里,不论小事大事都照这样去做。但也有不能这样做的。只知道要‘和’而一意求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点评:

“礼之用,和为贵。”礼是中国古代国家、社会管理的基本规范。和的实质是万物各得其所。礼的功能,在于明确人们的不同关系和各自所处的地位,规范其行为,达到和的目标。其特点是别,明尊卑贵贱;其目的和实质是调整好社会关系,使人们各得其所,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总的说就是别中求和。

这一章着重强调了“和”是最高价值追求,同时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之,说明和不是无原则的调和。13·23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和与同对举,提出“和而不同”为待人处事的根本原则,以“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志。两章分别说了和的两个方面含义,可以联系起来读。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1];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2],亦可宗也[3]。”

注释:

[1]复:古注:复,践言也。实现诺言的意思。 [2]因:依靠,凭借。 [3]宗:有两种解释:一、宗犹主也;二、尊崇,宗敬。

这一章的意思是:有子说:“说话有信用而近于义,那么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恭敬而近于礼,就可以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亲的,也就值得崇敬了。”

点评:

信和恭都是重要的德行。但只有合于义、礼,才能成为真正的善。不义之信不可复,非礼之恭自取辱。具体的德行要求必须合于义、礼的原则。8·2、17·23两章都讲到这一点,可联系起来读。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正其是非。

这一章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对工作勤快敏捷,说话却谨慎,又到有道的人那里去辨正自己的是非,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点评:

如何处理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二者的关系,是人生的大问题。一心求安饱,则无暇顾及修身;一心修身求道义,则自然亦不孜孜于求安饱。“君子义以为上”,把精神生命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是提倡贫穷,而是说用心于修身而不孜孜于安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是说修身的态度。这几点都是对君子的要求,也是好学的表现。可联系下章及4·5、4·9、6·9、7·15等章来把握。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1],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2]’,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3]。”

注释:

[1]贫而乐:有的版本“乐”下有“道”字。作“贫而乐道”。 [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不加工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的意思。 [3]告诸往而知来者:诸,这里同“之”。往,过去的事,这里指已经告诉他的话。来,未来的事,这里指还没有说出的话。

这一章的意思是: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怎样呢?”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不如贫穷还乐于道,富有还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加工牙骨玉石那样切呀,磋呀,琢呀,磨呀’,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现在可以和你谈《诗》了。”

点评:

人处贫穷,易自我卑贱,谄媚于人;处富贵,则易骄肆傲慢。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说明他能正确对待贫富,孔子予以肯定。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则超越了贫富的考虑;不论贫富,都一心向道。这是孔子希望人们做到的理想境界,也是他进行道德教育想要达到的目标。可参读上章及4·5、4·9、6·9、7·15、14·11等章。

孔子回答子贡的问话,在表示可以之后,又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子贡从这里又联系到《诗经》,悟到《诗经》这几句正是说明做学问要不断切磋琢磨,由此得到孔子的赞许。这段对话生动地表现出孔子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学生的主动思考,要求学生能“告诸往而知来”。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很有价值的部分。可与7·8章参读。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1],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忧虑。

这一章的意思是: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点评:

“不患人之不己知”可与首章“人不知而不愠”参读,《论语》中说明这一思想的还有4·14、14·32、15·18、15·20等章,可参读。

患不知人,不能分辨人的是非善恶,会有许多麻烦,是值得忧虑的。12·22章孔子还用“知人”解释“知”,并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可见知人又是为政治国任用贤才的要求。不知人,无以识贤才。《论语》多处说到“知人”,可与2·10、5·9、12·22、13·24、15·22、20·3等章参读。

作者:钱逊(解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