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民歌,其中有一句叫“美丽的姑娘万万千,唯有你最可爱。”如此专一和钟情的感情,在《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就表达了。那可是一个美女盛行的国度,是一个美女遍地走的时代。一个男子从东门出城,见到美女就像天上的云朵一样多,就像山野里的白茅花一样蔓延。可是,对于这些美女,他都选择无视,因为在他心中,只有一个白衣胜雪,头上戴着青色头巾的女孩才是他的最爱。《诗经·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信步走出东门,但见美女如云朵一样众多,虽然美女很多,但她们都不是我所思念和爱慕的女孩,而那位白衣胜雪的头戴绿色佩巾的女孩,她才赢得了我的心。漫步东门之外,有美女如山坡上的白茅花一样,虽然美女众多,但她们都不是我所喜欢的女孩,那个白衣胜雪的,头戴红色佩巾的女孩,才是让我愉悦的女孩。这是一位男子表示对女孩专一不二的小诗。全诗二章,每章六句。此诗朴实无华,明白如话,表现了当时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也蕴含着是对那些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人的曲折婉转的批评之意。这首诗出于《郑风》,《郑风》为《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它是先秦时代郑地民间民歌。郑,古国名,姬姓。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其弟姬友于郑,是为郑桓公。春秋时代郑国的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中部和河南省邻省的一些地方。“郑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郑国的民风大胆开化,人们谈情说爱直抒胸臆,而“郑风”中绝大部分是情诗,这虽同郑国有溱水、洧水便于男女游览聚会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同郑国的风俗习惯密不可分。郑国的上巳节,实际就是一个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正因为郑国保留着男女自由交往的某些古代遗风,所以也就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对于这首诗的背景,旧说颇有争议。《毛诗序》以为是“闵乱”之作,在郑之内乱中“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民人思保其室家焉”;什么意思呢?当时郑国内乱不止,战火不断,男女之间根本谈不上永恒的爱情,也永恒不了啊,连国家都动荡不安,何况小家呢?因此,人们也及时行乐,男女之间的感情也用不着专一,露水夫妻普遍。但总有一些专一的男子,他曾经见到过的,爱过的那个女孩,就不会忘记,他就要寻找那个缟衣綦巾的女子。其实,那个女子也许出嫁远方,也许不在人世了,但他却要寻找,于是,眼前的众多美女,在他眼里成了浮云。朱熹《诗集传》则称是“人见淫奔之女而作此诗。以为此女虽美且众,而非我思之所存,不如己之室家,虽贫且陋,而聊可自乐也”。朱熹就是朱熹啊,在他眼里,那如云的美女都成了淫奔之女,好像女人出东门都是为了勾引男人一样,也是啊,当时郑国的风气很开放,但也不能见到人家女孩出门就给人家贴上淫奔的标签啊,太过分了。当然,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并驳前二说,认为此诗非淫奔之诗,并断诗中“缟衣綦巾”者为主人公妻室。也就是男主人公是一位已婚男士,他出东门办事,此时正是上巳节,女孩们成群结队的出城游玩,并且寻找自己心仪的男子。而他肯定是帅哥,因此,不知他得到多少秋天的菠菜(秋波),他正告女孩们:“对不起,我已经结婚了,我的妻子比你们美一百倍”。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夏小正》传谓“缟衣为未嫁女所服之”,断此诗主人公的爱恋对象为恋人。于是,这成为一首情诗了。匪我思存被一名网络小说家当了笔名,想必也是一个喜欢《诗经》的女孩吧。这首诗写美女不直面写美,而是衬托方法来写,用如云和如荼(白茅花)的众多美女衬托他的心上人,那个缟衣綦巾的女孩。也让读者眼前出现美好的画面。风和日丽,郊外山清水秀,一群穿着华丽的欢快活泼的女孩子在游玩,而远处却有一个白衣胜雪头戴绿色或者用茜草染成的红色佩巾的女孩子静静地站立着。她让那些盛装华服的女孩子黯然失色。这是主人公至深至真的爱情所投射于诗中的最动人的光彩,在它的照耀下,贫贱之恋获得了超越任何势利的价值和美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