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听起来是很高大上的东西,其实也分时候。
对一岁半的小豆丁来说,诗词就是歌谣,朗朗上口,念起来像在歌唱。好听!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等到大了,念的书越来越多了,诗词的好、诗词的美,也慢慢看到了、懂得了、欣赏了、喜欢了。
在中国古代,与乐相合的称为“歌”,不合乐的才称为“诗”。诗与歌都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在《礼记·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诗与歌,从融为一体到各自发展,“诗”成为了语言艺术,而“歌”则成为了历史悠远的音乐文学。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先秦时还不叫《诗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
据传此书为孔子所编订,在西汉时,被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大类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各地各国民歌;《雅》为贵族所作之歌;《颂》为宗庙祭祀之歌。
其中又以《风》的数量最多,大部分是黄河流域地区国家的民歌,也称“十五国风”。
比如描写战士的《无衣》出自《秦风》,里面的“同袍”一词,更是在后世历代被比作战友兄弟情谊的最深切之情。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比如《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出自《国风·周南》,被文人墨客奉为情诗之最,生动至极优美无双。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中的《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多为贵族为王室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则多描写西周末年的社会,即有与《风》相似的民歌,也有出自贵族对社会危机的感慨之作。
《鹿鸣》为《小雅》的首篇,是一首宴饮诗,全篇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háng)。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诗·大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颂》被认为是于宗庙祭祀时所作之歌,而且是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载歌载舞”成为了那时宗庙乐歌的特点。
小学时课本中有了《伐檀》、《采薇》,中学时文章中有了《葛覃》有了《桃夭》,再之后,我们会念着文邹邹的《无衣》来证明叛逆期的兄弟情;小纸条里写上半首《关雎》,仿佛文艺青年般,连格调也似乎高了许多。
《诗经》是古老的,却从无“美人迟暮”的叹息。
《中国诗词大会》中,那冠军得主,呤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时,淡如清风浅笑不语的样子,似乎令人浑然发觉,“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再是缥缈云雾间的虚幻,而已有了真实可触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