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有篇,雅有篇,颂有40篇。
风,又叫国风,是地方乐调的意思。共有十五个地区:周南、召南、豳风、邶风、卫风、王风、齐风、秦风、唐风、陈风、魏风、桧风、曹风、郑风、鄘风,即十五国风。除了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雅,指的是宫廷正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有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小雅的作者较为广泛,从上层贵族到地位低微者皆有。
颂则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乐。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要说明的是,周颂不同于其它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而是每篇只有一章。鲁颂有4篇,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閟宫》体裁近乎雅诗,《有駜》《駉》则近于国风,可以看出诗的演变轨迹。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那》《烈祖》《玄鸟》为祭歌,主要是对祖先的赞颂。《长发》和《殷武》的祭祀意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集成书后,得到广泛流行,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秦王朝焚书坑儒之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齐、鲁、韩、毛四家之诗,后来齐鲁韩三家今文诗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古文)。汉儒传《诗》,使《诗》经典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