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其产生的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诗经》现存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氓》就出自其中。
《氓》以女主人公的自诉,讲述了一个婚姻悲剧的故事。女子从恋爱时的甜蜜到婚后被丈夫虐待的痛苦,一个贤淑的妻子为何没有逃脱被家暴的命运?《氓》用平实的语言给恋爱中的女孩好好上了一课。
未婚先孕是婚姻悲剧的开始
也许有人说我太过封建、也许有人说我跑题,但是《氓》确确实实在用隐晦的方式向我们传递了未婚先孕所酿成的悲剧。
这里给大家科普一段历史:汉代之前有野.合习俗,只不过后来礼教兴起,野.合习俗才消失。在当时每年的三月初三上巳节,男男女女可以自由来往、谈情说爱、甚至野.合。《诗经》所处的西周、春秋时代,“野.合”在当时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氓》有一个小细节,不知道大家在学的时候有没有疑惑。
古人十分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在氓“无良媒”的情况下,女方父母为什么同意把女儿嫁给这样一个穷小子?还有就是他们结婚的时候男子并未出彩礼,为什么女子还带去了嫁妆呢?
如果把这归因于女方未婚先孕,那么这一切的一切就说得通了。
《诗经》时代民风开化,比如《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翻译过来就是“娴静的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再比如《郑风溱洧》中,在上巳节这一天青年男女会沿着溱水和洧水自由来往,大胆求爱。
其实《诗经》中的“城、丘”这些意象都存在野.合的深层内涵。
说到这,再结合《氓》中:“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一句,不难看出文中女子很有可能是未婚先孕,其父母在这样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同意她嫁与氓。
如今未婚先孕、奉子成婚,社会对这种行为的包容度还挺高。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未婚先孕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对女性身心的伤害是巨大的。
女子要顶着舆论压力,再开明的社会,也会有人对未婚先孕抱有成见和歧视。如果未婚先孕后,不得已才草率结婚,只会进了婚姻那座坟墓。
寻找伴侣,要看他品格的最低处
男子品行不端是女子婚姻不幸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氓》的首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一个农家小伙笑嘻嘻的拿着钱去找姑娘换丝,男子看起来敦厚老实,但他“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男子表面是去找女子换丝,实则是有目的的处处接近她,讨她欢心。
男子的伪君子形象在诗歌的开头就已经显露出来,他外表忠厚,实则伪善。
当男子“无良媒”之时,作为一个男人,他居然责怪女子故意拖延婚期,对她大发雷霆。由此也可以看出氓的性格暴躁,也为他日后家暴女主做了铺垫。
男子虽然虚伪卑鄙,但也是女主自己选择的伴侣。在择偶时,就应该避免这种表里不一,品格低下的人。
判断一个人的人品,要看他品格的最低处。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不是看他品行最好的时候有多好,而是他品行最坏的时候有多坏。
现在很多姑娘在找男朋友的时候,会把颜值、身高、金钱、才华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人品的好坏,这无异于是本末倒置。
只有你对他的人品有考量,而且这个人的人品经得起考量,那才值得你托付终身。姑娘们不要被爱情冲昏头脑,要用理性和逻辑分析一个人。
你见过他生气的样子、他和别人争吵的样子、他发脾气的样子,在他把95%的真实自我暴露在你面前的时候,如果你还能接受那你就继续交往。
如果不能接受那就及时止损,果断离开。
即使有了另一半,也要真正的爱自己
在古代的封建礼义制度下,男尊女卑,妇女地位低下,这样就出现了两性关系的不平等。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氓》中的女子“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子嫁过去多年,家里累活脏活没有不是她干的,晚睡早起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女子贤良淑德至此,氓还要对她施暴。也许《氓》中女子的遭遇映射了当时绝大多数女性的处境,女子容颜不再的时候,就要被丈夫厌弃。
但是《氓》中的女主人公,却不同于绝大多数女性那样逆来顺受。丈夫变了心,女主在忍无可忍、看透一切的时候敢于及时止损,与氓彻底决绝。
如果一个女子,完全依附于男人,每天沉浸于家庭琐事,婚姻便是生活的全部,一旦感情出了问题就整日以泪洗面,最后只会向命运低头。
我想说的是,即使恋爱了,我们可以亲密无间但是也不要失去生活重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双方都是独立的灵魂。
美好的爱情是不要过度依赖对方,我们双方独立且共存。爱人前先爱自己,独立的人格更具魅力。
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我们努力拼搏就是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以快乐为主,冷暖自知。
那么为什么选择结婚了?
我们不是为了结婚而结婚,一定是两个人的生活比一个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