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洪秀全精心打造“天”字号品牌,政权弥漫着浓厚宗教色彩
有了一定的武装准备和金钱粮食储备,洪秀全应“红羊”之谶,在丁未年(年)从广西金田出发,开始了他的边打边抢、边占地盘边进行宗教说教的战斗行程。在作战行程中,他没有忘记继续利用宗教的魔力来给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增加神秘感。在咸丰二年十月攻打湖南长沙时,他就玩了一个小伎俩,谎称在长沙南门外得到天帝所赐的“玉玺”一方,从而赢得胁从者高呼“万岁”。
洪秀全处心积虑、绞尽脑汁,要给追随他的信徒们一个强大信息:他是上帝派来拯救人间的,他要始终高举“天”字号大旗行事,这样才更具神圣性和感召力。他在占领一个地方后,如果条件许可,不忘让人建筑一个小高台,好让他“演说吊民伐罪之意”,向普罗大众宣传他带有西洋宗教味道的平等自由思想。即使后来到了江宁定都,他也日登高殿,集众演说,表示要给人民以自由权,同时提倡解放妇女。
洪秀全倾力打造“天”字号魔幻品牌,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从政权名称看。洪秀全深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道理,他将自己寻求建立的政权定性为如同“天国”一般,他要以救世主的姿态来为天下谋求太平,所以又将他的天国冠以“太平”二字,称“太平天国”。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奴隶制封建制王朝,又有谁有这么大的胆识把自己建立的政权与上天攀附上而称“天国”?洪秀全是第一人,因为他是靠“上帝会”起家的,再说他自称是上帝耶和华的第二个儿子呀,由他建立的国家当然叫“天国”了。
其次,从都城名称看。在血洗江宁城后,洪秀全要在此定都了。此前的江宁城名称已有许多,如南京、建康、建业、金陵等,“洪秀全既破金陵,遂建伪都”,将都城的名称定为“天京”。都城名称仍然离不了一个“天”字。纵观中国历史地名,以“京”字命名的城市有许多,除南京还有东京、西京、北京、汴京、盛京等,基本遵循的是以方位、地域和赞颂为原则,而“京”是指地面上范围较大的高地。洪秀全称自己的政权都城是“天京”,说明这里将是他沟通天与地的理想高地,他将在这里履行天帝之子的神圣使命,替天发布旨令。
第三,从宫室制度看。洪秀全定都江宁后,一切文武之制都由东王杨秀清来主持制定。其宫室制度既有封建王朝的成分,又充满了宗教大主教的礼仪待遇。洪秀全自称“天王”,在他的天王府里,有一个“龙凤殿”,类似封建皇帝与大臣议事的朝堂。每次开会议事时,首先是鸣钟击鼓,然后洪秀全升座,座间要张挂红幔。诸王丞相两旁分座,依官职顺列。众将则侍立于后。议事毕,再鸣钟伐鼓退朝。这里还有一个专门为洪秀全打造的“说教台”,平时每日中午,洪秀全都要御此讲演。只见他身穿黄龙袍,头冠紫金冕,冕垂三十六旒。他的身后有二侍者持长旗,上书“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几个大字。到了后期,据说又改书为“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几个大字了。洪秀全的说教台呈圆形,高五丈,有一百步台阶。说教时,官民皆入听;其有意见者,亦可登座陈说。文左上,武右上,士民由前后路直上,立有一定之位。“天”字在王府宫中已是十分抢眼,舆论导向已十分明确。
第四,从礼仪服饰来看。洪秀全利用宗教教义来称自己为天国的“天王”,但在服饰问题上却又回到了人世间。为了强调自己的政权与满人建立的清朝政权有别,竟然也扛起了朱元璋的明代大旗,不再称自己是天帝的次子了,而是称自己是朱元璋的“不孝子孙”了,让群臣称颂他是“明代后嗣”,并且举行盛大祀典,拜谒明太祖陵即明孝陵。其祭祀时的祝词是这样的:“不肖子孙洪秀全得光复我大明先帝南部疆土,登极南京,一遵洪武元年祖制。”军士们夹道欢呼洪秀全为“汉天子”。洪秀全以汉家天子身份颁发登极制诰,一方面表示与清朝政府对抗,一方面也是为了临时淡化政权的宗教色彩,努力使自己的政权合法化并得到大众的认可。所以他在服装颜色方面也是“尚黄”,体现皇家文化传统。洪秀全的天王金冠是雕镂龙凤,如圆规沙帽式,上绣满天星斗,下绣一统江山,中留空格,凿刻“天王”两个金字。洪秀全作为天王,身作黄缎袍,袍上绣有九条龙。自诸王以下至侯相,袍上绣龙数量逐渐递减至四条龙。既是“天子”又是“天王”,洪秀全比一般封建帝王要多一个“天”字,是双料“天”人。
第五,从“天保城”“地保城”地名看。洪秀全为了加强对都城的防务,在阵地防御方面有两个著名的军事要塞堡垒,即位于今天南京东北部紫金山与明城墙“龙脖子”那一带的“天保城”与“地保城”。
必须指出的是,南京市长期将这两处地名写成“天堡城”“地堡城”,并且在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时也用了这个名称。估计当事人也是想当然办事,认为这两处是军事堡垒,所以就将“保”变成了“堡”,并且还请著名书法家题了字,谬误流传至今,真像倒被掩盖了,实在到了修正的时候。
《清史稿》“洪秀全列传”等明确记载,从同治二年四月开始,为了攻克洪秀全的老巢,曾国荃用近8个月的时间,采取挖地道、挖战壕等军事手段,终于在年底形成了对江宁城的长达一百多里的包围圈。他的指挥所就设在今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地段。同治三年春开始,政府军不断夺取关隘要道,江宁城的东、西、南三面全部为政府军所据有,惟钟山石垒未克,城北两门尚未合围。
太平军李秀成也曾亲自带领将士从钟山南面冲杀出来,进攻政府军大营,但还是被打败,不得不退到位于钟山上面的天保城军事堡垒中。政府军将领沈鸿宾等“挟火毬箭掷垒中,寇突火跳,遂克钟山石垒,寇所署伪天保城者也”。请注意,史籍中出现的是“天保城”字样,而不是“天堡城”。
《清史稿》在另一处记载中也写到:“同治三年春,克钟山天保城,城围始合。”曾国荃分别命令诸将,领兵驻屯太平门、洪山、北固山军事要道,堵塞神策门,同时利用玄武湖水面,从而形成了“江宁四面成包举之势,寇援及粮路皆绝”战略格局。
当时国内还存着着河南的捻军在安徽、江西等地造反现象,为了控制住全国局面,同治皇帝敦促曾国荃尽快拿下江宁城,让这座城市尽快重新回到清政府手中。于是曾国荃在攻克天保城后,准备迅速拿下地保城。
《清史稿》记载:“(曾)国荃进攻钟山龙脖子,寇所称地保城也”。接着又说:“我军自得伪天保城后,城寇防守益严”。
地保城离主城区更近,是江宁城安全最要害处,太平军在丢掉天保城后,对地保城扼守是更加拼命,但很快就被政府军李祥和带领的队伍攻破。夺得地保城后,曾国荃就在上面筑炮台,每天发巨炮轰击江宁城,居高临下,江宁城的形势已完全在曾国荃的掌控中了。
同治三年(年)六月十六日,曾国荃饬诸军发太平门地雷,塌城垣二十余丈,前敌总兵李巨典、朱洪章等九人先登城,诸将分门合力,攻克江宁城,获伪玉玺二方、金印一方。今天的南京城墙太平门那个大豁口,就是当年清朝政府军与太平军战斗时留下的,南京人仍然称那个地段为“龙脖子”。
再说“天保”一词出自《诗经小雅》中的《天保》篇,其中有“天保定尔,亦孔之固”等诗句。洪秀全以“天保”作为军事堡垒的名称,表达了希望城防工事得到上天帮助且更加牢固的愿望。如果将“天保”误作“天堡”,那就低估了洪秀全这位“天王”精心打造“天”字品牌的良苦用心。有了“天保”,与之相应的“地保”就属正常了。在今天的南京市,仍然有天保桥、天保村、天保街,下关一带原天主教信徒集中居住的地方有天保里、天光里、天祥里等地名,都与当年洪秀全倾力打造“天”字号品牌有关。
年3月28日于金陵四合斋
作者束有春,文学硕士,研究员,文史专家。长期从事我国文化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出版《感知风骚时代》《金陵四合斋诗文(不惑集)》等学术著作多种。现为《炎黄文化》杂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