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这首诗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会吟诵的人不计其数,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提到关于爱情的经典诗篇,在人们心目中就是这一首《关雎》,它被誉为是描写爱情的第一诗。《关雎》是《诗经·周南》的开章之篇,描绘了君子对窈窕淑女的钟情和相思。那么诗中所描写的雎鸠和荇菜又是什么呢?这首最美的爱情诗为什么要在诗中写上它们呢?
爱情第一诗《毛传》中对雎鸠的解释是“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这句话第一句很好理解,雎鸠因它头顶的冠羽,看起来很有王者的气度与风范,所以古人也叫它王雎。第二句朱熹老夫子在《诗经集传》中是这样解说的:“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原来后面的一句话是对雎鸠性情的解释,说明它们是一种忠贞而且深情的鸟类。
对于雎鸠究竟是什么鸟,自古以来意见不统一,有鹗、天鹅、斑鸠、鸿雁等多种意见,其中以鹗占大多数意见。鹗也就是鱼鹰,主要栖息在江河、湖泊、海岸等有大面积水的地方。这种鸟一般是单独或成对活动,只有在迁徙期间才集成3-5只的小群,正因为如此,古代传说中把它们说成是一种永生相伴的水鸟,用在诗中代表着男女的感情相爱至死。清朝的第二任皇帝皇太极,有一位非常宠爱的妃子海兰珠,为了表达对她的宠爱,不但特别为她添加了封号“宸妃”,还给她居住的宫殿起名为“关雎宫”。正是暗合了这首诗的意思,表达了皇太极对海兰珠不变的爱慕之情。
雎鸠那么荇菜又是什么呢?荇菜也就是莕菜,别名接余,因为花开金黄色,也有的地方叫它金莲儿。《本草纲目》中记录:“荇与莼,一类二种也。并根连水底,叶浮水上,其叶似马蹄而圆者,莼也;叶似莼而微尖长者,荇也。花色各异。”由此可见,荇菜和莼菜是同一类科目的植物,茎叶非常相似,只是叶片的形状略有不同,开的花颜色不同。它主要生长于池塘和溪流中,叶子浮在水面上,它的茎、叶柔嫩多汁,味道纯正,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的叶子小巧别致,开金黄色的小花,花开得很多,而且花期很长,全身都可以入药,有清热利尿、消肿解毒的功效。唐代药学家苏恭在《唐本草》中记载:“荇菜生水中,叶如青而茎涩,根甚长,人多食之。”看来这就是诗中的窈窕淑女采摘荇菜的目的。
荇菜,即荇菜和莼菜都是当时比较常用的蔬菜,说起莼菜就让人不得不想起西晋的文学家张季鹰,当年他在洛阳为官时,一天见秋风起,突然非常思念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于是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于是假也不请,收拾简单行装,坐船直接回家吃莼菜去了,后来被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有人会有疑问,诗中的窈窕淑女采摘的是荇菜还是莼菜?如此相似的两种植物,作者会不会认错写错呢?
荇菜和莼菜莼菜主要生长在南方,而荇菜要稍微广一些,北方很多省份也都有分布;莼菜的花期在6月份,果期在10月份,而荇菜成熟较早,花果期的时间也比较长,大概在4-10月份之间。据传说,这首诗是描写周文王姬昌对妻子太姒一见钟情的初遇情歌。周文王姬昌,商朝时被封为西伯,也就是西部诸侯之长,亦称西伯侯,封地在现在陕西渭水一带。太姒出生于大禹后代有莘氏部落中的贵族家庭,部落居住地在现在的陕西渭南市合阳县一带,按照他们两个人所处的地理位置,他们邂逅相遇的地方应该是在渭水河边,太姒在渭水河边采摘荇菜的时候偶遇姬昌,按地理位置来说,这里不会有莼菜生长;还有就是雎鸠的繁殖期是春季,雄鸟和雌鸟择偶后常常比翼双飞,鸣声不断。诗的第一句“关关雎鸠”中“关关”二字就是在模拟它们的叫声,很显然这是在描写雎鸠配偶成功后两鸟高声鸣叫的场景,而莼菜在春季还未成熟并不适合采摘。综上所述,窈窕淑女采摘的一定是荇菜。
周文王迎娶太姒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荇菜所生长的地方必定是清水缭绕;污秽之地是不可能有荇菜。这种菜可以用“洁身自好”来形容,在《颜氏家训》里这样说:“今荇菜是水有之,黄华似纯”,以此训导族人,人活世上要象荇菜一样,有清澈爱洁之心。
关雎《关雎》不愧为第一爱情诗,诗中蕴含了对爱情的忠贞和珍惜,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在诗中更是借用雎鸠和荇菜表达出了一个男子对心爱的女子最郑重的承诺与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