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仅两句,便秋

北京中科白殿疯病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中,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如

明代钟惺《诗经评点》说这首诗“异人异境,使人欲仙”。

清代牛运震《诗志》中也说《蒹葭》是“《国风》中第一篇缥缈文字”。

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主要在于这首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

“蒹葭苍苍”

“蒹葭”一般注解为“芦苇”,其实“蒹”和“葭”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明代毛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解释说,“蒹葭二物,相类而异种者也。蒹小而中实,……葭大而中空。”

“苍苍”是“茂盛的样子”。

由此,可以想象,河边水上那些非常茂密,并且高高低低、参差错落的芦苇在风中摇曳的样子。

“白露为霜”

《礼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描述,“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也就是说,阴历的九月份,天气逐渐寒冷,秋风萧瑟,落叶纷纷,万木枯黄,原来的露水也逐渐变成了霜,并且,我们知道,露水和霜是出现在早晨的,并且是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所以这一句诗借助物象的变化,非常巧妙地点明了时间,深秋的早晨,同时这一句也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露”和“霜”在中国文化的符号系统中,是有特定感情指向的。

比如宋代邵雍《霜露吟》中关于“露”和“霜”的描写,“暖则为湛露,寒则为繁霜。为露万物悦,为霜万物伤。”

露水晶莹剔透,带给人喜悦的情感,而霜则是凝重的,带给人的往往是悲伤的情绪。所以“白露为霜”不仅仅是时间的描写,而且还有着一种悲伤的情感指向,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悲秋”传统的一个典型体现。

“蒹葭苍苍”是一个空间上的宏大背景,而“白露为霜”是这个宏大背景中的一个特写,一幅深秋河边清净空灵的风景图逐渐浮现在我们眼前,深秋早晨,河边参差错落的芦苇在风中摇曳,加上秋霜的笼罩,构成了苍茫朦胧的美景,同时也暗示着一种迷茫和伤感的情绪。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用这种别具寓意的特殊景物来领起全诗,有着深广的意蕴,它凝聚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生活哲理,是妙景也是真情,二者相互渗透交融。

这也正是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牛运震《诗志》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两句,写得秋光满目,抵一篇悲秋赋。”

而中国古代诗词中大量的悲秋之作,也可以肇端于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