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在古代还有别的名字,如今日语中仍然保

你了解我们每天都在说的汉语吗?汉语作为母语,我们每天都会使用它,甚至比喝水吃饭都频繁,虽然说语言具有共通性,但放眼全世界,没有一种文字能够与我们的汉字相媲美,而且经历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汉语也是在历史长河的更迭中一步步地发展创新,这也是为什么仍然有很多学者专门去研究汉语言。

汉语经过一步步地发展,到如今我们所见到、所听到的样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比如我们现在每年都会有年度网络热词的盘点,每年都会创造出一些新鲜的词汇。现代人为了方便和乐趣,创造出了新时代的汉语,让汉语也迸发出了新的活力。虽然新鲜的事物一直在不断被创造,但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不能被忽视。

年轻人喜欢追求新颖的事物,不愿意去接触相对来说较为陈旧无趣的传统文化,那只是他们还没有发现其中有趣的地方,比如说我们今天要说的关于苹果的古文化。

有人可能会说了,苹果这么常见的水果难道还蕴含着什么深厚的文化内涵,你怕不是在胡说八道。确实苹果只是一个小物件,它也不像诗词小说那样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体现,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苹果自传入中国以来,其名称的变化历程。

现在的中国绝对是苹果的生产大国,新疆阿克苏苹果、陕西洛川富士等都是家喻户晓的苹果品牌,但在中国古代社会,苹果却很稀少,也不是没有,经研究发现,最早的野生品种在如今的新疆一带,那时的苹果也不叫做苹果,而是叫做奈,相传夏朝的禹所吃的夏奈就是苹果,而且经考究,属于绵苹果,自那时开始,古书古籍中就有不少对于奈的记载。

那为什么要叫做奈呢?据说这个字来源于梵语,取美好之意。这时候的奈因为产量不多,十分稀少,所以价格较贵,并不是每家每户都吃得起。

除了奈以外,那时的苹果还被叫做林檎,还有严波、超凡子、天然子等不同的叫法,这里说下林檎,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挺诗情画意的,颇有诗经的韵味,顾名思义,就是这种果子很香甜,以至于能够吸引很多飞禽鸟兽来到林中停留,经过解释一番,细细品味似乎有点意思,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才情。由此可见,那时候的人们还是十分喜爱苹果的。

时间来到了唐朝,这时候的苹果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而它的发音与现在已经有些相似,名为频婆。这个词也来自于古印度语,也就是梵语,是直接音译过来的。这个词在印度并不是指苹果,而是指一种叫做红瓜的水果,这种水果在当时的中国南方地区也有,野生居多,但在中原地区就十分罕见了。于是就开始了一场张冠李戴的活动,人们将与之相近的水果冠以它的名字或者典故。

这个词的本意是相思,所以首先借用了这一典故的便是红豆,之后红豆又被叫做相思子,而真正让它的相思之意发扬光大的,必须得提到王维了,那首名为《相思》的五言绝句大家都有读过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那频婆又是怎么和苹果扯上关系的呢?这全靠一个和尚的功劳,他为了让佛教徒明白这种果子到底是什么,特地在他自己的书中做了解释。

其果似此方林檎,极鲜明赤者。意思很容易懂,就是说这种果子长得很像林檎,鲜明红亮。这样看来他并没有将频婆等同于林檎,只是说两者有些相似,这时候另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同时期的郑常以为两者是一个东西,所以就在书中直接用到了奈的身上,说是从西域来的一种奈的新品种,从此奈林檎便被叫做了频婆。

但既然是种水果肯定和草木沾边,所以后来人们就将频加上了草字头,知道后来简化成了苹婆果。

综上所述苹果的改名之旅颇为艰辛啊。但现在仍然有地方称苹果为林檎,比如说日本。日本的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中国,所以在他们的语言中,他们保留了这个诗意的称呼,就连美国的苹果公司,在日本也被成为林檎公司。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发展,了解文化的发展历程就能以史鉴今,展望未来,当代很多年轻人提及文化时,就会觉得枯涩无味,仿佛就是古人的长篇大论,其实不然,从本文也可看出,仅仅一个苹果的名字就有着如此多的有趣的文化,像这样的文化数不胜数,非常值得一看,一本《亚洲文化价值观的历史变迁》,仅售88元,你值得拥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8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