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回顾《诗经》相关知识,划分诗歌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重章叠句”这种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划分诗歌结构,了解“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2.难点: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体味法、小组讨论法和问答法。
四、教学过程:
开场: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我试讲的篇目是《采薇》。我的试讲开始。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请大家先跟随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jiě)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jǔ)独行,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抚今追昔,思绪纷繁。百感交集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一首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翻开人类的历史,你会发现历史的车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有时候也会碾压着累累白骨前行。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采薇》这首诗,在诗歌当中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
1.(回顾《诗经》的有关内容。)
学习上一首诗歌《静女》的时候我们已经介绍过《诗经》的相关内容,哪位同学愿意带着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好,第一排这位同学,请你来说。(……)嗯,你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篇,最初称为《诗》,由于汉代儒者奉为经典,故称《诗经》。很好,你都说对了,请坐。
那《诗经》的内容分为哪几个部分呢?后面这位同学,请你来说。(……)你说《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有十五国风;“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朝廷的正乐;“颂”则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非常好,看来你在课后是认真复习了的,请坐。
此外,我们在上节课还说过,《诗经》里面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比兴,不仅表现了诗人的情感,也有助于诗人对事物的刻画,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可以在较短的篇幅中创造出其为动人的形象和境界。
总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它以清醒的现实性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
2.回顾了《诗经》的相关知识以后,请同学们跟着范读音频,勾一勾,划一划,明确诗歌的字音以及节奏。
明确:(……)同学们的诵读在字音和节奏上已经没有问题了,但在感情上还有些欠缺,等我们进一步赏析诗歌之后再请大家来试试看。
(三)深入研读
1.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注释以及自己的工具书,了解本首诗的大意,思考本首诗的结构应当如何划分?
明确:(……)已经有同学跃跃欲试了。靠窗这位同学,请你来说说看。(……)嗯,你说本首诗一共6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到第三节,这三节都是以采薇起兴,用采薇出生、柔嫩、衰老的过程象征戍边将士时时盼望归期的心情。第二部分是第四和第五节,这部分写行军打仗,把前三节的战争具体化了,描写出战争的频繁和紧张。第三部分是诗歌的最后一节,主要是描写将士归来途中的情景和心境,他在归来的途中饥寒交迫,抚今追昔,悲痛欲绝。非常好,你的思路很清晰,归纳总结也很到位,请坐。
总结起来,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三节的内容,主要是写戍边将士苦苦盼望归期;第二部分是第四和第五节,主要是具体描写行军打仗的军旅生活;第三部分是第六节,描写将士在归来途中看到的情景以及内心的复杂情感。
2.明确了全诗的结构划分以后,请同学们诵读诗歌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到第三节,思考本首诗在第一部分表达了几种情感?分别是什么?(请一位同学)
明确:好,同学们的诵读越来越流畅了,那诗歌的第一部分表达了几种情感,分别又是什么呢?第一排的同学举手最快,来说说你的想法。(……)你说诗歌在第一部分反复表达了两种情感,一种情感是将士远离家园,久戍不归,他在内心深切地思念故乡和亲人,例如诗歌当中反复说道:“曰归曰归”,将将士心里对早日回家的那种期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种情感是由于战争频繁,军队辗转不定,将士们的生活过得非常艰苦,让人难以忍受,比如“忧心烈烈,载(zài)饥载渴。我戍(shù)未定,靡使归聘(pìn)”。非常好,你的分析很透彻,请坐。
3.《采薇》是一篇书写将士远征戍守边关的著名诗篇,诗歌当中的抒情主人公感情非常丰富、复杂,那么诗歌在第一部分运用了怎样的形式来表现这种复杂情感呢?请同学们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稍后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明确:(……)同学们讨论的声音已经渐渐小了。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讨论结果呢?第二小组,请你们的代表来说说看。(……)嗯,你说你们组认为诗歌在第一部分的三节当中句式、字数完全相同,词语上面有很多的重叠反复,节与节之间只是略有差别。比如“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以及“岁亦莫止”“岁亦阳止”等,在整体上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只是对关键词语进行变化,就把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和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焦虑和痛苦都一一展现出来。很好,你们组的分析非常正确,那么你们知道诗歌所运用的这种形式叫什么名字吗?(……)嗯,暂时还不知道,没关系,先请坐。
其实这种形式叫做“重章叠句”,“章”是音乐中的名称,乐曲演奏一遍就叫做一章。《诗经》当中的诗歌是合乐歌唱的,所以很多诗歌都可以分为若干章,就像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歌词分段一样。章与章之间往往句型重复,字数也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个别字词,这样的形式就是《采薇》前三节中所运用的“重章叠句”。“重章叠句”这种形式有它独特的作用,一是使得抒发的感情在不断的回环往复中有所递进,二是能够使主题更加的鲜明突出。
4.《采薇》这首诗抒情意味最浓厚的地方在第三部分,也就是诗歌的最后一节。请全班女同学有感情地诵读第六节,同时请大家思考这一节的写法好在哪里?
明确:不错,女同学们的诵读已经能够带入那种凄切哀伤的情感了。那这一节的写法好在哪里呢?这位同学,来说说你的看法。(……)嗯,你说这一节中描写了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随风飘拂的画面;二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就蕴含在这两个经典的画面中,没有明说,这种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非常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想象提供很广阔的空间。不错,你的分析一针见血,请坐。
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里,戍边将士终于踏上了归途。这原本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但在诗歌的描写中却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有一片悲凉。在这一节当中,抒情主人公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情感,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枝来渲染昔日出征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用雨雪纷飞的场景来表现今日返家途中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那些深邃的情思从自然风光中流露而出,含蓄隽永,让人回味无穷。在艰难的归途中,将士回忆起离开故乡后的种种经历,他默默地品尝自己内心的苦楚,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他的心情有多么复杂悲苦,又有谁能知道呢?
(四)总结升华
好,同学们,今天的课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了。在这节课上我们都有哪些收获呢?(……)课代表,请你来总结。(……)嗯,你说这节课上我们回顾了《诗经》的相关知识,明确了本首诗的结构划分,分析了诗歌第一部分表达的两种情感以及所运用的“重章叠句”的形式,最后我们还对本首诗的第6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鉴赏。非常好,你的总结很全面,请坐。
(五)布置作业
1.在课后,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本诗,进一步体会诗歌当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此外,请同学们背诵诗歌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并且尝试默写。
好,同学们,下课!
(结语:我的试讲到此结束。)
五、板书设计
采薇
《诗经》
1.1-3苦盼归期重章叠句
2.4-5军旅生活
3.6归途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