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采薇的薇是一个什么样的植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原诗一共是有六章,每章8句,这里只是节选了最后一张。

这个诗词使一名在边疆打仗的士兵回故乡途中所吟咏的哀歌。周宣王统治时期,北方的部落进攻周朝,周宣王下令阻击,获得胜利后,周朝的大部队从边疆返回内地,这首诗就作于士兵归来途中。所选部分的大意是:想当初我前往边境的时候,故乡的杨柳长的很茂盛,现在我返回家乡时,大雪漫天飞舞,我在路上慢慢地走,又口渴又饥饿。我的内心满是伤悲,没人知道我心中的哀痛。

这首诗的题目是“采薇”,意思是薇菜刚发芽、薇菜长出了嫩叶和薇采变得又老又硬了。这几句话通过描写薇菜的生长状况。士兵们从年初等到年终,从春盼到冬,这场战事才终于结束,他们的忧愁苦闷又有谁知道呢?

《采薇》中的“薇”是指野豌豆在古书中的名称。豌豆是我们常见的蔬菜,野豌豆的形状和豌豆相似。从丝蔓、叶片到果荚,都比豌豆显得瘦弱些。是属于蔷薇科目的植物。

野豌豆属于弱攀援性植物,在野外常常大面积生长,适合用作马、牛等牲畜的饲料。也可作为蔬菜食用,炒着吃或生吃均可。野豌豆长在山野之间,种子产量比较低。一般不作为食物。所以古人很少种植豌豆。

关于古代贫民采摘薇菜的食用,还有一个悲壮的故事。

根据《史记》的记载,商代有一个小国叫孤竹国。孤竹国的国君子朝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名允,后世成为伯夷,小儿子名致,后世称为叔齐。子朝临终时想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叔齐,叔齐却让辞让说“请伯夷即为”,伯夷也拒不接受,他认为自己不能违抗父亲的命令,索性逃出国都,叔齐也跟着他走了,于是人们拥戴子朝的二儿子做了国君。

伯夷、叔齐离开国都后在外流浪,他们听说西伯侯姬昌很有德行,就前去归依,不料等他们到达时,姬昌却去世了。姬昌的儿子姬发在安葬完父亲后,准备举兵攻打商纣王,伯夷、叔齐跪下劝谏道:“您的父亲刚刚去世,就兴兵打仗,可以称得上孝顺吗?您以臣子的身份攻打商王,可以称得上是仁义吗?”。等到周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评定天下后,伯夷、叔齐认为这是非常可耻的事情。二人坚决不吃周朝的事物,隐居在首阳山中,考采食薇菜充饥,不久便饿死在山上了。伯夷、叔齐辞让国君之位和采薇而食、以身殉国的事迹,受到后人的推崇,连孔子都钦佩他们的德行。

现代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很少吃作为野菜的“薇”了,但我们应该记住伯夷、叔齐采薇的故事。铭记他们的道德精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