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诗经》中有大量经典的篇章,虽朴素而不乏大美,多重复却不觉累赘,实为富持久生命力的作品。其首篇《关雎》是反映纯真爱情的诗作,这种写男女之情的篇章在《诗经》中有很多,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在这些描写爱情的诗歌中,《关雎》和《蒹葭》无疑最著名。《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中呈现的是清新明丽的画面:河洲之上,阳光明媚,雎鸟相鸣,生机盎然。美丽的少女在河边采摘荇菜,路过的男子一见钟情,日夜思念——“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心理描写形象又真实,也很感人。只可惜两人无缘,男子只好通过幻想迎娶她——“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有点像后世苏轼一首词中说的:“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只是不知道《关雎》中的这位男子是“天涯何处无芳草”还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此诗结局虽不理想,却不失惆怅之美,而且给我们留下了“窈窕淑女”的形象和“君子好逑”的词语,淑女和君子在后世也成了理想情侣的代表。
《蒹葭》,一首琅琅上口、言辞优美的诗。起始一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芦苇招摇、秋气清寒的景象,然后便切入女主人公。这和《关雎》的描写方式极为相似,只是前者是动物,此处是植物,而且季节不同,但都很美,引人入胜。
不同的是,《关雎》中的女主人公被誉为窈窕淑女,《蒹葭》则没有明言女主人公形象如何,只知道她和窈窕淑女一样,也是在水一方。但能以“蒹葭”作比,姿态也应不错。男主人公和她隔水相望,想去寻找,然而路途不便,也很遥远——“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只可望不可及。
肃杀的天气,寥廓的旷野,所爱之人,无处追寻,孤独失恋之心,更增三分惆怅。迂迥曲折的水滨之路,也象征着爱情道路的艰难不易。这让读者为主人公感到遗憾和同情。而对方的似有似无、踪迹难寻,又增加了一种朦胧和神秘,也使此诗披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
此诗一出,蒹葭便成了一种令人向往的美好植物,“在水一方”也成了人人喜爱的词汇,而“秋水伊人”的形象更是深深烙在读者们的心中。
这两首诗,主题相似,内容相近,写的都是男主人公对所见女子钟情至深,求之不得,心中怅然的情形。而男女之间,类似情景,并不乏见,无论是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还是曼殊的“当初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抑或欧阳修的“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说的都是天地间那份真挚绵长、一往情深。
月圆是画,月缺是诗,变幻的是人间草木、四季轮回,不变的是千古明月、世上真情。《关雎》《蒹葭》中记载的这两个感人画面,诗经记得,明月记得,雎鸠记得,兼葭也记得,读过此诗的人也不会忘记。
自《诗经》产生后,雎鸟便鸣唱了几千年,淑女的背影也没有远去,反而越来越迷人。蒹葭也穿过久远的时空一直摇曳,和那个在水一方的伊人一样,让人感到神秘可亲。
刘新宁来源海南日报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