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大赋吟罢洛阳纸贵人民资讯

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923/5719481.html

左思画像

顾炳鑫绘白描连环画《洛阳纸贵》

□薛红左思(约—年),字泰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他用十年时间写成了著名的《三都赋》,“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由此而来,形容好的著作风行一时,流传广泛。《三都赋》既是左思的倾心之作,也是成名之作。程章灿在《魏晋南北朝赋史》中称这篇赋作“象征着骋辞大赋在赋史舞台上最后一次辉煌的表演”。

赋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它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形似散文,又有诗的韵律。赋在表现手法上铺张直陈,文采华丽。多以设辞问答的形式展开,用韵比较自由。它不拘字数,以四言、六言为主,并且多夹杂散文句式。汉大赋雄踞两汉文坛四百年,体制宏大,辞美句工。典型的汉赋是宫廷文学,其内容多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水陆物产的丰饶等等。但因高居庙堂之上,远离民众导致曲高和寡,且辞章华美少神,字僻句涩难懂。故在汉世之后日渐衰落,终难复兴。   耗尽左思一生心力的《三都赋》,以其内容宏富、辞藻华美而被广泛推崇。它吸取了汉大赋雄阔铺排、体制庞大的气势,又舍弃了其夸诞失实、虚构藻饰的做法,忠实地贯彻了左思“言不苟华,必经典要”的征实写作方法。左思是西晋时期具有巨大影响力和最杰出的诗人。《三都赋》的诞生,与左思“家世儒学”的自幼熏陶、孜孜不倦的勤奋追求、博学多思的一世才华,以及坎坷起伏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左思家族世代以儒学为业,他的父亲左熹因擅长笔札受到晋武帝器重,以才能提拔为殿中侍御史,后又迁升太原相、弋阳太守等。左思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名文,遍阅百家”,“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他的文学才华从年轻时就崭露头角,文采斐然,辞藻壮丽。早在创作《三都赋》之前,他就对赋这种文学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尝试进行创作。大约在泰始八年(年),左思在家乡临淄用一年时间,模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创作了《齐都赋》。《齐都赋》对古代齐国首都临淄的壮美河山、丰富物产及风土人情进行描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的赞美与自豪之情。但可惜的是《齐都赋》全文早已亡佚,只有十余句留存在《水经注》《太平御览》等书籍里。“犄岭镇其左,四扈推移。其草则有杜若蘅菊,后兰芷蕙。紫茎丹颖,湘叶缥蒂。胜火之木,冲水之草,露桃霜李。”这段对淄水两岸秀美风光及奇花异草的描写,把临淄的自然之美烘托渲染得非常引人入胜。《齐都赋》为左思创作《三都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泰始八年(年),左思的妹妹左棻因文才出众而被晋武帝司马炎纳为修仪,左思一家也随着妹妹的入宫而离开临淄迁居京师洛阳。初到洛阳,左思怀有强烈的功名之心,不久便由贾谧举荐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年),左思为贾谧讲解《汉书》,并参与了以贾谧为首的“二十四友”文人集团,当时著名的文人潘岳、陆机、陆云、石崇、刘琨等都是其成员。从临淄迁居洛阳,为左思的创作开启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他决心创作一篇像班固《两都赋》和张衡《二京赋》那样的《三都赋》。为了进一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广博见闻,左思请求做了为朝廷掌管图书经籍的秘书郎,这样皇家的珍贵图书资源他就可以充分利用。左思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创作《三都赋》上,他到蜀都益州、吴都建业、魏都邺城实地考察,深入体验观察生活,并且收集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等方面的资料。为了创作《蜀都赋》,他特意找曾在蜀地为官的著作郎张载了解岷邛之事;为了创作《吴都赋》,他又向来自吴地的陆机了解东吴的风土人情。然后闭门谢客,潜心创作。   经过十年时间的精心构思,字斟句酌,反复锤炼,这篇凝结着左思全部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完成,真正是“十年磨一剑”。《三都赋》由《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三部分构成,在文章体式上采用京都大赋的写法,体制宏大,内容繁复,事类广博。它假托魏国先生、西蜀公子、东吴王孙三个人物,通过互相诘难的方式,以铺张扬厉的笔法,总括了中原、东南、西南三大地区的都城建制、历史事件、地理风物、人物习俗等,反映了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同时涉及当时朝野上下共同关心的政治内容,比如进军东吴、渴望统一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时的文坛领袖陆机也正想写《三都赋》,看了左思的《三都赋》后,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也难以超越,便停笔不写了。   即使像《三都赋》这样优秀的作品,一开始也没有很快引起时人   作为西晋文学代表作家,左思不以作品丰硕著称,而以精雕细琢、深思熟虑独具特色。《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左思的代表作。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说:“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左思的《咏史诗》八首名为咏史,实为咏怀。他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对当时门阀士族制度的强烈不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咏史诗》生动、全面地展示了左思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退隐的思想转变历程。更重要的是,它在体式上突破了咏史诗自班固以来吟咏史事为主,一诗咏一事的传统写法,托古讽今,开了借史咏怀的先河,是咏史诗的一大革新。全诗气势雄健,笔力豪迈,近于建安文学的慷慨任气,钟嵘称之为“左思风力”。它代表了西晋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对陶渊明、鲍照、陈子昂等许多文学大家产生了直接影响,沈德潜《古诗源》称之为“千秋绝唱”。   左思与妹妹左棻以文学齐名,并开中国文学史上兄妹同能为文的先例。他们兄妹之间情深似海,虽至亲却不能相见,唯有援笔抒情。泰始十年(年),左棻进宫两载,左思因感而发,写了《悼离赠妹诗》二首,诗中说:“骨肉之思,固有归宁。何悟离拆,隔以天庭。”“何以抒怀,告情翰墨。”诗的感情真挚而深厚,表达了对妹妹的深切思念。左棻作《答兄感离诗》以回赠,字里行间也流露着对兄长的深情:“何时当奉面,娱目于书诗;何以诉辛苦,告情于文辞。”兄妹二人情深才茂,成就一段文苑佳话。咫尺天涯望不断,幸有翰墨寄相思。

本文来源:联合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