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声音的美好每天朗读或朗诵一篇经典诗文

亲爱的中小学生朋友:今天,我想和大家谈一谈关于朗读和朗诵的话题。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汇成一条诗歌的伟大河流。过去的几千年间,中国古人创作了无数精彩的诗篇。除了诗歌以外,还有大量经典的散文。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当时,人们或朗读之,或吟诵之,或高唱之,正是借助这样的口耳相传,才使得它们留传至今,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些诗歌和散文作品中描绘的景物、情感、思想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世人推崇,正是通过这些诗歌散文作品,人们才能近距离地走进古人,去感知他们的心灵,触摸他们的思绪,感受历史的变迁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新文化运动以后,人们又创作了大量新的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也有小说,戏剧等等。另外,近百年来,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走进中国人的视野,通过它们,我们也可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精神风貌。在以上所谈及的大量优秀作品中,有许多经典作品、精彩篇章值得我们反复欣赏和品味,而欣赏和品味的重要方式就是朗读和朗诵。我们知道,人类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模仿。一个儿童从出生时起就开始用耳朵“听”大量的活的语言素材,当他的发声器官发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开始说话了!这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一步。我们的父母们应该不会忘记自己的孩子第一次说话时的那种激动和喜悦!当一个儿童长到5、6岁的时候,他已经对母语的基本语音非常熟悉了,也已经掌握了母语的基本词汇。当孩子上小学时,他们开启了另一种“语言”——书面语言的学习。孩子们可能一个字(单词)也不认识,但实际上他早已经学会了很多字词的发音,并理解它们的意思。小学一开始识字时,他们要把早已会说的音和义和一个特定的字的形状结合起来。而当他们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阅读”就开始了,而这种“阅读”常常是以“朗读”为主要形式。孩子们是通过朗读来掌握新学到的更多的字词的音和义,他们通过“朗读”来学习更多词汇的发音,掌握更多词汇的意义。相信大家对小学课堂上的“琅琅书声”都有美好的回忆。我们刚才说过,儿童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模仿。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有些人说各地的方言,有些人能说标准的普通话。方言之于普通话,除了一些特定的语音和语调的不同,更多的是词汇的不同。大家都知道,方言中有很多词在普通话中是没有的,或者在常用汉字和常用词汇里是没有的,而普通话中的很多词语在方言中也很难说出来。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将来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就需要大量阅读(朗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两年,教育部组织语文专家重新编写了语文教材。在这套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古代诗歌和散文。由于时代的原因,古诗文看似非常难懂,怎样学好它们是很多同学担心的问题。其实,学好古代诗文的一个“捷径”就是“朗读”,这里所说的朗读不是过去大家在早读课上的“死记硬背”,不是“懒洋洋”地读、“有气无力”地读,而是在查证每一个字的正确读音、在基本理解大意后声情并茂地读,是以饱满的情绪和情感,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地读。朗读时或细腻委婉、或庄重严肃、或喜悦快乐、或沉郁悲伤,或高亢激昂。比如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在朗读时要表现出两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诗风。比如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在朗读时,一个是豪放,一个是婉约,朗读时更要注意作者除了在性别方面的不同外,还要理解二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心理情感。课本上的文章大都是经过编者精心选择的经典作品,中小学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特别要注意不要仅仅把语文当作知识来学习和记忆,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发展我们的语言能力: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为我们今后走向社会做好语言文字上的准备。而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就是朗读。在网上,有许多朗诵这些经典作品的名家的录音和录像,你可以找来反复地听,反复地模仿。当你把这些经典的诗文读熟了(有些直至背诵),你的词汇量会大大增加,你的普通话水平和你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也相应会得到提高。这个特别的假期里,同学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过去学习语文的方式,在朗读中体会文字的魅力,感受声音的美好,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世界。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是喜欢语文课的。有的同学喜欢文学创作,有的喜欢朗诵演讲,还有的喜欢播音主持、戏剧表演……同学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一定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如果你想要自己的理想在不久的将来实现,那就从现在开始,大声朗读吧!把你喜欢的诗歌、文章大胆地朗诵出来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