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诗经有很多篇目的主题长期具有争

欢迎来到本期我们来聊一聊《诗经》主题的争议问题大家都知道,《诗经》是“五经”之首,被称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崇高地位。《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由于年代久远,难以考证,对《诗经》一些篇目的理解自古以来就颇有争议。争议比较多的篇目主要集中在“十五国风”的作品或大量使用比兴手法的篇目。比如《诗经》的第一首诗《关雎》就是典型的“十五国风”里的民歌,也是使用比兴手法的代表作。它的主旨历来争议不断,有人认为它是政治讽喻诗,无关爱情,有人说这是单纯的爱情诗,无关政治。长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便于理解,我们在课堂上主要采用第二种说法教给学生。诗经楚辞正版全诗经全集译文注释篇盒装全4册精选月销量¥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为什么这一类诗主旨会大有争议呢?概而言之,是由于比兴手法比较含蓄婉转造成的。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由于比兴手法不重直白而重寄托,《诗经》又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因此时过境迁、世事变幻之后,其许多篇目的比兴寄托之意就变得晦涩难解起来。中华好诗词诗经楚辞飞花令经典3册精选¥38¥39.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但是《诗经》不仅仅有十五国风,也不仅仅有比兴手法,像《大雅》和《小雅》里的很多作品就很少会有争议了;如果不用比兴手法,而是用“赋”的手法也基本不会有争议,因为大量用赋的诗歌重在直陈其事、少有寄托。例如《氓》《采薇》就是大量用赋的。而《十月之交》也是典型的大量使用“赋”手法的作品,由于它在前七章已经比较直白地把事情交代清楚了,所以我们对于最后一章的解读也就没有多少余地了,这就是一首充满悲愤的政治讽喻诗。诗经全3册插图版全诗经全集文白对照精选¥75¥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全文完——作者简介:郭旭胜,字亡鸿,号云中漫士,祖籍南京,生于云南文山,现居昆明。云南省诗词学会会员。通音律、擅朗诵、能诗、好书。平时读书,忙时教书,闲时写书。时有发表,不求闻达,只为载道。尤好诗歌,古今中外,各体皆涉。作品曾发表于《中华诗词》、《散文诗》、《学生新报》等报刊杂志,曾获第五届“跟着古诗词去旅行”岳麓山寻春诗会金奖、首届红高粱诗会银奖等奖项。郭旭胜在滇池边。冉文明/摄感谢阅读,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3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