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那就是‘思无邪’。”
解读这一章把《论语》与《诗经》这两部我国最伟大、最著名也是流传最久的传统文化经典联系在了一起。孔子用“思无邪”三个字简明而又深刻地点出了《诗经》的主旨,怎么理解孔子的评价呢?
先说结论: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最权威的,没有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汇,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流传于各诸侯国的诗歌,反映了先秦(主要是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重要事件、风土人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和政治思想价值。
相传周朝时有采诗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的官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孔子对当时流传的各种版本、内容的诗进行校对、删修、编订,去其烦冗,留其精华,定其类别篇目,分为《风》《雅》《颂》三个类型,共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六篇有题无文,所以称“诗三百五篇”,或概略称之为“诗三百”。后世将之列为儒家经典,称之为《诗经》。因此,孔子是《诗经》的真正编撰者,编撰过程无疑体现了孔子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
据史书记载,《诗经》编订完成后,孔子还为每一首诗都谱了曲,并编唱传诵,“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这应该也是孔子仿古之制度而为,可惜当时的周天子早已形同虚设,没有了把《诗经》作为施政参考的能力。但民间传唱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诗经》的传播门槛,扩大了传播范围,可以说孔子为这一文化瑰宝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自那时起直到今天,两千五百年间历经战乱灾荒,《诗经》三百零五首无一失传,不能不说创造了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于门人弟子学习《诗经》很重视,比如他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要求弟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弟子能正确理解运用《诗经》内容,就会受到肯定、鼓励(如前文《切磋琢磨》中提到的子贡答问);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孔子给门人弟子树立起学《诗经》非常重要的导向。
一个对《诗经》下了这么大功夫的人,同时还是编撰者,孔子对《诗经》主旨的阐发当然很具权威性。他认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评价《诗经》,那就是“思无邪”。但后人对“思无邪”三个字的理解却呈现多元化。
“思无邪”三个字应该怎样准确理解?
“思无邪”本出于《诗经鲁颂駉》篇,本义是称赞骏马向前奔跑不偏斜。原文中“思”为语气助词,孔子用来作为《诗经》主旨的表述,恐怕不能完全按原意来理解。后人对这三个字的理解分歧主要集中在“思”字上。
关于“思”在此处应指思考、思想等,而不只是无实际意义的发语词,基本有共识。主要争议在于“思”是谁的思?是作者的思还是读者的思?抑或二者兼而有之?由此引发了这么几种观点:
一是认为要“使读诗人思无邪也”(朱熹语),即读者读诗时的“思”应该“无邪”;
二是认为诗表现的是真性情,“修辞立其诚”,是诗人的“思”原本就“无邪”,程颐即执此说;
三是认为“思无不可对人言”,无论诗人也好,读者也罢,“思”都应当是正而不邪,持正为本。也就是说,诗人写诗在传递美好,在传承正道;读者读诗也应该感受到美好,体会到正道,这才是“思无邪”。
我认同第三种观点。读书既是一个品读作者的过程,也是一个折射自己内心的过程。鲁迅先生谈论《红楼梦》时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并不是作者给人们塑造了各种各样不同形象,而是因为读者的学识、阅历、价值观等方面各有差异,对同一事物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联想。
同样的,不同的人读《诗经》也会有不同的体会,这很正常。比如我们读《关睢》《蒹葭》,有人看到的是浪漫的爱情,有人看到的是如画的美景,还有人可能看到的是语言的优美;读《无衣》,有人看到的是慷慨赴国的勇毅,有人看到的是战事的频繁,有人看到的是同袍战友的深情厚谊……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诗无达诂,不好说哪种一定对,哪种一定错;也不好说作者到底说哪一方面多一些。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感受《诗经》的美,只需要把握一点原则:“思无邪”。
《诗经》的内容有的赞颂美好,有的抨击邪恶,用朱熹的话说,就是:“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
“思无邪”,就可以欣赏其中的美好、学习其中的真善,以恶行恶果为鉴戒,所得的就是美好。
心有邪念,看到美好,想到的却可能是邪恶;看到真善,心中滋生的却可能是恶念。真正的善恶在我们的内心。
只有坚持“思无邪”,才能以诗养性,在吟诵《诗经》的过程中陶冶心性,修养道德,提高人生境界。
此章被放在《为政》篇中,其前章为“为政以德”,其后章为“道之以政”,虽不能说语义关联,但放在一起,说明它们在说同一件事或有关的事。如果把“为政之道”作为这三章共同关联的事,我们就可以清楚得出结论:“思无邪”强调的是思想要坚守正道,守正持中,不走极端。孔子在评价《诗经》中的一些具体篇章时曾有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表述,也可以作为对“思无邪”的阐释了。
喜欢这篇文章就点个赞吧!点击“推荐”支持作者,与更多朋友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