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铭文的翻译解释掺杂杜撰,真实的何尊说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里的何尊

年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被誉为镇国之宝。年选送北京展出时,内底的字铭文被发现。铭文说了什么?学者和网民展开了解读。我也试着研究,发现当前流传的主流说法,都或多或少掺杂了个人主观臆测成分。比如,学界称铭文讲述了周成王营建雒邑并迁都,以及武王欲在天下之中定都之事。经考证,这些说法均是空穴来风。铭文如下:

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武王丰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惟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锡贝卅朋,用作口公室尊彝。唯王五祀。

文中出现“迁”字,很多人便联想到《逸周书·度邑》,认为此迁和《度邑》呼应,为迁都之意。究竟是否如此,我们比对另一件青铜器《德方鼎》:

惟三月,王在成周,延武王福自镐。咸,王锡德贝廿朋,用作宝尊彝。

德方鼎跟何尊出自同年同一人之手。

也就是说,成王这年三月就已经在成周,那么,将四月“惟王初迁,宅于成周”理解为初迁成周,就不合逻辑。“迁”字,除了表水平位置的变化,还可表示垂直位置的变化,引申为升登、升迁。据《尚书·周书》记载,武王死后,成王13岁,周公代王摄政。成王服丧两年,纪年归武王。成王在15岁继承王位。继位后第五年,也就是周公摄政的第七年,成王成人,周公便还政成王。因此铭文“唯王五祀”,发生“惟王初迁”,当是指成王获得王权导致权利升迁一事。这样理解应该是没困难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成王五年,既周公摄政的第七年,武王已经去世七年了,为什么还要着重频繁对武王祭祀?因为成王的权利是武王给的,这年成王得到了王权,自然要对武王着重祭祀。一方面是感恩、表孝心;另一方面是通过祭祀,可以得到天室尤其是武王在天之灵的福佑,既得天保。所以,将迁作升迁解,符合逻辑,是对后文的伏笔,后文对武王的祭祀,正是对这个字的回应。而如果做迁都解,就和后文风马牛不相及,显得不搭。因为后文并没有说建都以及迁都之事。

“复?武王丰福自天”,“复?”该如何理解?据《德方鼎》,这年三月,成王就已经领受过了自镐京送来的武王福胙,《何尊》四月的这次,自然就是“复?”了。德方鼎说福享自“镐京”来,何尊说福享自“天”来。可见,两器所载当为同一地方。

据《世俘解》,庶国乃竟。告于周庙日:“古朕闻文考修商人典,以斩纣身。”告于天、于稷,用小牲羊大……是说武王克商后回到镐京,在宗庙举行祭祀活动。庙内供奉着天帝和后稷(周太祖)的神位。可见,西周是把天帝和先祖在一块祭的,京师的周庙就叫做天室。因此,“福自天”,就是福享来自天室。由于祭祀过的胙肉携带了武王的福运,是要送给成王吃的,宗小子何就是负责这次运送福享的祭祀官。从何的公氏传达天命,辅佐文武二王来看,其家族世代担任祭祀官。肉容易变质,我们推测,天室离成王所在的成周寝宫应该不远。

这里还要反驳当下个别学者的一个观点,他们认为成王五年雒邑未成,成王“宅于成周”是不合逻辑的,就将何尊认定为康王时器物。这其实是先入为主,首先把当时的成周认定为雒邑,为了逻辑相合,便牺牲客观真实,把何尊的出生日期随意后推到了康王时期。殊不知,就算是康王时器,也是不合逻辑的。如果是康王时器,那就是说成王已经死了,那么康王应主祭成王才对,可何尊涉及的主祭对象却是武王,并且追述先王功德时,只提到文武二王,没有成王。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既何尊就是成王时器,并且当时的成周,所指根本就不是雒邑,只有这样,也才符合上文提到的运送福胙的保质期。

根据以上分析,现对何尊铭文翻译如下:

成王刚刚获得王权时,居住在成周。再次领受来自天室武王丰盛的福胙,是在四月二十三号这天。王在寝宫训诰宗小子何说:“过去你的父亲辅佐文王,文王得到了大命。武王灭商后,就在朝堂昭告天下,说:‘我要居住在这京城,从此统治民众’。哎,你小子记住,要像你父亲那样,有劳于天,传达天命,敬慎祭祀!”。王的大德恩泽天下,我这愚钝之人深受教诲。王对何训诰完毕,赏赐了他三十朋币。何于是用这些钱,制作了家族祭祀用的尊。周成王五年。

个人能力所限,翻译只能达到这个水平。即便如此,由于不夹杂个人情感和主观臆断,该翻译当是目前最靠谱的。完整的翻译让我们清晰看到,何尊铭文并未涉及任何营雒、迁都之事,甚至连雒邑二字都没有出现过。那些流传的所谓“何尊记载了武王克商后在天下之中营雒以及迁都”的说法,均是居心叵测之人,为了局部利益,惘顾客观历史,强加给古人子虚乌有的天下地理中心为上的观念,主观臆测和杜撰出来的。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王朝的京师居地理版图的中心,包括洛阳也不在天下之中。洛阳除了东汉一朝较为完整,其他强势王朝均不以洛阳为都。

根据《尚书·周书》,雒邑始建于周成王时,武王时雒地尚无邑。因此,符合铭文中武王昭告天下的朝堂,就只有京师丰镐。这和《史记·周本纪》中武王克商后回到镐京,召见代表天下的九州州长一事是相证的。

查阅西周所有一手文献,均无将雒邑做“中国”、“中原”,或者“中州”定义的记载。反倒是《诗经?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这首诗里的中国,为《何尊》之中国提供了理论依据,既何尊里的中国,和这首诗里的中国一样,指的就是当时西周王朝的“行政中心”周国或者“京师”丰镐。

篇幅所限,本篇对何尊的讲解就到这里。下个作品揭秘何尊里的“成周”,究竟是指什么地方。

何尊里的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