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植物之采薇

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pf.39.net/bdfyy/qsnbdf/140805/4440903.html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这段诗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召南”是诗经十五国风中之一,来自于召南地方的民歌,召南国是周文王儿子召公的封地,在现在陕西凤翔一带。这首诗中提到了两种植物:蕨和薇。那么蕨和薇又各是什么呢?

《本草纲目》中对薇的解释是:“薇生麦田中,原泽亦有,非水草也。即今野豌豆,蔓生,茎叶气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对蕨的解释是:“蕨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状如小儿拳,长则展开如凤尾,其茎嫩时采取,以汤煮去诞滑作蔬,亦可醋食。”从这段记载中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薇和蕨都是当时人们常吃的野菜。现在还有很多人喜欢去田野里采摘野菜,与古代人不同,现代人吃野菜一是为了享受采摘野菜的乐趣,另外就是为了吃个绿色蔬菜有益身体健康。诗中提到的蕨菜和我们现在采吃的蕨菜是一样的,可是诗中的薇菜却和我们现在说的薇菜不是同一种植物。

蕨菜

蕨菜喜欢生长在山坡向阳的地方,又名龙头菜,能长到1米高,紫褐色,上面有很多紫色或者褐色的绒毛,外形象铁蕨一样,所以被叫做蕨菜,又因为它在清明前后成熟,所以有的地方也叫它清明菜。在蕨菜最顶端的叶子还是卷曲没有展开的时候,适宜采摘当蔬菜或者腌制,另外蕨菜的根茎都可以入药,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在在我国各地都有生长。蕨菜营养价值丰富,具有“山菜之王”的美称,食用有清热、化痰、治疗高血压、关节炎的效果,但是里面含有一种叫“原蕨苷”的物质,过多食用会导致胃癌、食道癌等,吃之前要用水多煮几次,即使这样也不能完全消除这种致癌成分,所以如果喜欢这种菜的味道,清明节的时候可少吃一点。

我们现代人吃的薇菜是一种外形和蕨菜很相似的野菜,顶端的叶子也是卷曲的,不同的是薇菜是土黄色的,有黄白色的绒毛,焯水后就可以直接食用,而且有抗癌、美肤、润肠的功效。

而我们《诗经》中所说的薇菜是一种草本植物,又名“大巢菜”,叶子形状象豆叶,掐嫩叶焯水可以吃,6-7月开紫红色花,花落后结长扁荚,形状象扁豆,里面有五六粒豆子可以吃,所以又被叫做“大野豌豆”,古人说的采薇而食之,吃得就是它的嫩叶和豆子。

《诗经》中的薇菜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的两位皇子,孤竹国位于现在河北的东部。他们的父亲孤竹君喜欢小儿子叔齐,立下遗嘱让叔齐继承王位,但是叔齐不愿意违背立长的规矩,坚持要让位给哥哥伯夷,为了遵从父亲的遗嘱,伯夷偷偷离家出走。得知伯夷出走,叔齐也离开了王宫,四处寻找哥哥,两人团聚后,听说西伯侯姬昌爱护民众,治下清明,便一起到那里定居。后来周武王出兵讨伐商纣,军队走到现在孟津一带时,伯夷叔齐跑上前去挡住武王的马进谏,他们认为武王伐纣的行为是不忠不义。武王的将士听后,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姜太公认为他们两个是有道德的人,劝说众将士没有为难他们。

李唐《采薇图》中的伯夷和叔齐

武王伐纣成功,天下一统为周,伯夷、叔齐认为武王反商是件可耻的事,两人决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于是兄弟两人到首阳山隐居,靠采集山上的薇菜充饥。有一天,一位当地的老妇人知道了他们隐居的原因后,对他俩说:“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可你们现在采摘的野菜也是周朝土地上生长的呀!”二人一听,心想,既然这天下的一草一木都是周朝的,那就绝食而死吧。临死之前,他们还唱了一首歌表明志向:“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歌曲的意思是:用暴虐消灭暴虐,还不知道有错。神农、虞舜、夏禹的盛世,都已消逝无迹可寻,我们的归宿又在哪里?后人就用不食周粟这个成语来形容人气节高尚,宁死不与非正义非仁德的人打交道。

秦岭北坡的首阳山

《诗经·召南·草虫》这首古诗的原意是描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因为有了伯夷叔齐的故事,后人给“薇”这种植物赋予了隐居、气节、清明自守等多重含义。例如: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拟古九首》中写道“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唐朝王绩《野望》中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还有明朝顾炎武在《复庵记》中也有“知君秉性甘薇蕨,暇日相思还杖藜”的句子。

陶渊明隐导

也许有人认为伯夷叔齐愚忠暴虐的商纣王,甚至于为此牺牲性命,这样的行为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这都是他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和自小受的教育及道德规范造就的。穿越千年后,虽然很多行为标准不再和古代一样,但是做人要保持高尚的气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行为标准依旧适用于每一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