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男婚之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在诗经时代,君子是指有道德的贵族男子,淑女则是姿德兼备的女子。所以这首诗是歌颂君子配淑女,两人互结良缘,百年好合。
孔子为什么会将《关雎》放在诗三百的第一篇?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个淫可不是指放荡,而是浸淫,指过分沉迷,所以说《关雎》诗中的情感表达是有节制的,既不过分沉浸在谈恋爱的快乐之中,也不过分沉沦在失恋的悲哀之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古人认为雎鸠这种鸟感情专一,一旦结为夫妻就会相伴到老,所以诗篇以在河洲上“关关”地叫着的雎鸠鸟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主题。
然而,窈窕淑女并不好追。
淑女就像在河里左右漂流的荇菜一样,对君子避而远之,即便君子“寤寐求之”,依然“求之不得”。寤寐即日夜,睡醒了叫寤,睡着了叫寐。第二三段里,君子为追求淑女日思夜想,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躺下后又辗转得睡不着觉。
到了第四五段,嘿,感情状态不一样了,君子和淑女顺利地在一起了,不但“琴瑟友之”,而且“钟鼓乐之”,好不快活。
琴瑟、钟鼓,都是在送迎婚礼时所奏的音乐,奏出的是夫妻欢乐祥和之音。由此可见,第四五段正是描写欢乐喜庆的婚礼现场。
在古代,琴瑟钟鼓都是礼器,是君子之乐。琴属阳,瑟属阴,琴瑟和鸣正象征着君子与淑女的婚姻美满、夫妇和谐。而钟和鼓,钟象天,鼓象地,也是阴阳结合的寓意。《毛传》说:“德胜者,宜有钟鼓之乐。”《郑笺》又说:“琴瑟在汤,钟鼓在庭,言共荇菜之时,上下之乐皆作,盛其礼也。”所谓共荇菜之时,便是指成婚之时了。
为什么淑女突然接受了君子?
这就是这首诗放在诗三百第一篇的第二个原因。
《关雎》既是诗三百的第一篇,也是《国风·周南》的第一篇,这里的周便是周公旦的采邑。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自从他制礼作乐以来,古人的婚姻便开始摆脱上古时期的野蛮状态,男女结合必须遵守礼仪,所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周代统治者认为,婚礼是一切礼的根本,男女不可以苟合,必须依礼而行。
《礼记·曲礼》规定“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男女不杂坐”,“不亲授”。所以,之前君子单纯以情欲求之,没有遵守礼仪,淑女自然不为所动。后来,当君子以礼求之后,立即获得了淑女的青睐,两人结百年之好。
所以这是在教育青年男女,要实现男女私情,必须循礼而行。
周代婚姻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纳采,即男方家长请媒人向女方家长提亲,献采择之礼。
问名,即男方家托媒人备礼到女方家问父母的姓氏、女子的名号、排行、出生年月日等。人类繁衍到周代,人们已经普遍明白近亲结婚不利于子孙后代的昌盛,所以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所以问名主要就是避免同姓结婚。
纳吉,即男方家占卜问卦,确定男女合婚没有不吉利,然后请媒人通知女方占卜结果。
纳征,即向女方送聘礼。相当于现在的彩礼,不过周代聘礼一般只有“玄纁束帛、俪皮”,也就是五匹帛和两张鹿皮。
请期,即男家送完聘礼后,又派媒人请女方家选定吉日成婚,表示对女方家的尊敬。
亲迎,即男方亲自到女方家迎娶女子。新郎秉承父命到女方家迎娶,要执雁拜见岳父。然后等新娘登车后,新郎要亲自为新娘驾车,直到轮子转过三轮,然后才换到自己车上,在前面引导,到家以后,新郎亲自牵着新娘进入家门。
在婚姻六礼中,除了纳征,其余五礼都必须用到雁。因为雁有迁徙习性,“随时而南北”,寓意妻子顺从夫君。
读到这里不禁感慨,古时结婚礼仪虽多,但聘礼着实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