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诗经 >> 诗经知识 >> 诗经ldquo六义rdquo

诗经ldquo六义rdquo

白癜风哪里能治好 http://m.39.net/pf/a_4793220.html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为“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篇;《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雅》是王畿之乐,有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即典范的音乐。因此周代人把正声叫作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作雅部一样,都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于其内容。”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来源:习礼堂国学朱贤坤

审稿:运营组

编辑:习礼堂国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