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诗经》是什么??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02
《诗经》的来源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而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
03
《诗经》的内容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诗经是一部伦理的歌咏集。中国古代人对于人生伦理的观念,自然而然地由他们最恳挚最和平的一种内部心情上歌咏出来了。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其中也有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04
《诗经》的传统
1、温柔敦厚的审美理想
《论语·八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3、感物与抒情的传统
钟嵘: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时之感诸诗者也。
4、文学意象的发现:水、月、杨柳、桃花、星、风、雨
05
举
点
栗
子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有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诗经》记录着两种文化意义不同的婚恋现象。
一种是与周礼相关的诗篇:或为婚礼上的祝祷,或为对妇德的礼赞,对夫妻正道的渴望。周人重典礼、重生育、重妇功,婚姻为“合两姓之好”,这些诗中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伦理的意义,而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爱情”。
另一种则与渊源古老的民间习俗有关,显示出强烈的野性色彩。
小雅·蓼莪(节选)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这首诗堪称千古孝思绝作,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一大特色。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
朱熹:“言昔谓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为美材,可赖以终其身,而今乃不得其养以死。于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劳而重自哀伤也。”(《诗集传》)
孔颖达:“亲病将亡,不得扶持左右,孝子之恨,最在此时。”(《孔疏》)
相信通过以上对诗经介绍和两首脍炙人口的诗能够让你对《诗经》有进一步的认识。《诗经》的魅力不光是文字上的优美,其文字背后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更值得我们去钻研、琢磨、感悟。
文
许浩喆
图
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