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鄘风·墙有茨原文
墙有茨[1],不可扫也。
中冓[2]之言,不可道[3]也。
所[4]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5]也。
中冓之言,不可详[6]也。
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7]也。
中冓之言,不可读[8]也。
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诗经·墙有茨朗读
鄘風_墻有茨00:43来自95国学诗经·墙有茨注释及注音
[1]茨〔cí〕: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横生于地面,果实有刺,可入药。
[2]中冓〔gòu〕:内室,此指卫国宫室。
[3]道:说。
[4]所:若。
[5]襄〔rǎng〕:通“攘”,扫除。
[6]详:详细说明。一说为“扬”的假借字,指传扬。
[7]束:捆扎。
[8]读:讲说,出言。
诗经·墙有茨翻译
墙上长着蒺藜,无法将它扫掉。
宫闱中的流言,不可向人述说。
如果可以开口,说来就是丑恶。
墙上长着蒺藜,无法将它除去。
宫闱中的流言,不可向人详言。
如果可以细说,说来就会话长。
墙上长着蒺藜,无法将它捆起。
宫闱中的流言,不可向人讲说。
如果可以谈论,说来就是耻辱。
诗经·墙有茨赏析
《墙有茨》一诗的主题,《毛诗序》承续《新台》之解,将其定为“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的“刺上”之作,此后研究《诗经》的古今学者大都接受了这个说法。公子顽即卫昭伯,是卫宣公之子,与太子伋、公子寿、公子朔等为兄弟。
“君母”指的是卫宣公的夫人宣姜,她是当时已即位为卫惠公的公子朔之母,故有此称。卫宣公死后,齐襄公为保全其妹宣姜,同时巩固卫惠公君位,强迫公子顽娶后母宣姜为妻。此诗就是当时卫国人对统治阶级这种败坏伦常的秽行的嘲讽和鞭挞。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三章均形成复沓结构。各章起兴之句都言墙上蒺藜不可除去,以此暗喻卫国宫廷中的丑闻遮掩不住,终将败露。
然后诗人便说宫闱之中的流言不可说出,此“不可”或为故弄玄虚、吊人胃口的手段,或为“不堪”之意,表明其事之丑已达不堪出口之境。
接着诗人又微露口风,告诉对方若可言说,则不仅其事本身“丑”“辱”,而且说来话长,难可一时言尽。充满神秘感的透露至此便戛然而止,勾起了读者无穷的探索欲,也给人留下了无垠的想象空间。
其实卫国当时的宫闱丑闻几乎是妇孺皆知,所以诗人以欲说又止、“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点到为止,不仅令听者悠然会心,得悟其意,也起到了一种含蓄、特殊的讽刺效果。
本诗行文通俗浅近,多用俗语口语,节奏舒缓而自然,意味戏谑而绵长。调侃中含锋芒,逗趣中见针砭,犹如“绵里藏针”,针针致命。这比正面平铺直叙的指斥犹显功力,读来颇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之感。
#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