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南风·周南·关雎通义
参考文献:
《诗经世本古义》(明)何楷;《毛诗正义》(唐)孔颖达等;《诗经集传》(宋)朱熹;《诗经通论》(清)姚际恒;《诗经通义》(清)朱鹤龄;《诗经类考》(明)沈万钶;《诗经逢原》(清)胡文英;《诗经原始》(清)方玉润;《韩诗外传》等
一、题解
1.谁作《关雎》
《通义》:“程子以为周公作,朱子却云宫中之人,喜得太姒于其始至,作此诗……或以为王季宫人,尤无关预然,此只诗人咏太姒之德如是耳。岂必求撰人为谁耶。”
《世本》:“关雎,太姒之德也,太姒将归文王,思得淑女爲,媵故作此诗。”
从这些典籍中可看出,古人对《关雎》作者,持多种说法:
(1)周公制作。《尚书》云周公旦:“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姬旦曾制作礼乐,然作《关雎》一事无考。
(2)太姒制作。言太姒为进淑女于文王(“后妃乐得淑女以配君子”)而作此诗,乃无稽之谈。
(3)周王宫人媵妾制作。崔铣驳斥:“太姒未至,文王不应先畜媵妾,谁与探其寤寐间事而形容之。”《通论》亦驳之:“夫谓王季之宫人耶?淑女得否何预其哀乐之情!谓文王之宫人耶?诸侯娶妻,侄娣从之,未有未娶而先有妾媵者!前人已多驳之,况‘琴瑟友之’,非若妾媵所敢与后妃言也。”
(4)民间制作。郑氏樵曰:“二南之诗本于所得之地,而系之歌,则从二南之声。二南皆出于文王之化,言王者之化自北而南,周召二公未尝与其闲二南之诗,后世取于乐章用之,爲燕乐、爲乡乐、爲射乐、爲房中之乐,所以彰文王之德美也。”
2.《关雎》诗旨
今天读诗,不必附古。以男女恋爱、男子求偶、求而不得、爱而失恋等主题解之皆可。
但古人多不以纯粹爱情诗解之,古人有此论调,皆因《小序》之“《关雎》,后妃之德”,大序之“忧在进贤”等文字,遂强行牵扯到周文王、太姒,并在“德”与“风化”上大做文章。甚有言此诗是太姒为周文王求淑女,而因自己不妒、甘逊、成人美等特点,故体现出后妃之德,尤为可笑,如下段节选。
《通义》以楚樊共姬求进美人于庄王推太姒:“求其人而未得,无以共内职,故有寤寐转侧之忧。求其人而既得,有以共内职,故有琴瑟钟鼓之乐。”
进而引申到美周文王,说太姒有“妃德”,是文王修身之故,皆不需详表。
今按:《通论》一书,开明而疑古,解释最善。
《通论》:“此诗只是当时诗人美世子娶妃初昏之作,以见嘉耦之合初非偶然,为周家发祥之兆,自此可以正邦国、风天下,不必实指太姒、文王。非若大明、思齐等篇实有文王、太姒名也;世多遵序,即序中亦何尝有之乎!大抵善说诗者,有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如可以意会,文王、太姒是也;不可以言传,文王、太姒未有实证,则安知非大王大任、武王邑姜乎!”
3.淑女指谁
《通义》:“以淑女为嫔御之贤,后妃思得之助,供荇菜承宗庙者,毛郑说也;以淑女为后妃,下二章左右为求之,非一方者,朱子说也。”
《通论》驳斥淑女是嫔御之贤有四不通:
“‘雎鸠’,雌雄和鸣,有夫妇之象,故托以起兴。今以妾媵为与君和鸣,不可通一也。‘淑女’、‘君子’,的的妙对,今以妾媵与君对,不可通二也。‘逑’,‘仇’同,反之为‘匹’。今以妾媵匹君,不可通三也。棠棣篇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今云‘琴瑟友’,正是夫妇之义。若以妾媵为与君琴瑟友,则僭乱;以后妃为与妾媵琴瑟友,未闻后与妾媵可以琴瑟喻者也。不可通四也。”
二、评议
(1)《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毛诗小序》
(2)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毛诗大序》
(3)《关雎》之篇,说后妃心之所乐,乐得此贤善之女,以配己之君子;心之所忧,忧在进举贤女,不自淫恣其色;又哀伤处窈窕幽閒之女未得升进,思得贤才之人与之共事。君子劳神苦思,而无伤害善道之心,此是《关雎》诗篇之义也。——《毛诗正义》
(4)子夏问曰:“关睢何以为国风始也?”孔子曰:“关睢至矣乎!夫关睢之人,仰则天,俯则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纷纷沸沸,道之所行,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大哉!关睢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河洛出图书,麟凤翔乎郊,不由关睢之道,则关睢之事将奚由至矣哉!夫六经之策,皆归论汲汲,盖取之乎关睢,关睢之事大矣哉!冯冯翊翊,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子其勉强之,思服之,天地之间,生民之属,王道之原,不外此矣。”子夏喟然叹曰:“大哉!关睢乃天地之基也。”诗曰:“钟鼓乐之。”——《韩诗外传》
三、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四、字词
(1)关关:雌雄相应之和声也。南朝·梁·顾野王《玉篇》、三国·魏·张揖《广雅》引《诗》作“”,“”为后起字,亦作。或言“关关”者,彼此相关,是声中见意,这种说法也妥帖。
另:从,字同、、,本意为捕鸟器具。
(2)雎鸠:早在《左传》与《毛传》中就有总体阐述:“雎鸠,王雎也,挚而有别。”但雎鸠、王雎到底是什么,古人解释颇多。陆机、郭璞等定为猛禽,《郭注》:“鵰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边食鱼。”晋·陆机:“雎鸠大小如,深目,目上露骨,幽州人谓之。”扬雄、许慎皆曰:“白鹂似鹰,尾上白。”而朱熹定为水鸟,朱熹《诗经集传》:“雎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今江淮间有之。”结合全篇,今人一般以朱熹的解释为正确,古人则多以陆、郭为正确。
另:雎字,《韩诗》、《尔雅》、《左传》俱作。
比兴释义:此句用雎鸠之和鸣比兴。若按水鸟解,则《淮南子·泰族训》有云:“关雎兴于鸟,而君子美之,为其雌雄之不乖居也”。《集传》亦云:“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若按雕鹗解,清·朱鹤龄《诗经通义》引“鹗性好峙,每立不移,交则双翔,别则异处,是谓挚而有别。”并认为兴意重在“有别”,虽兴体为猛禽,而无害大雅,并驳斥凫鹥与王雎不类。
今按:认为兴意重在“有别”者,乃附会《关雎》为周文王时代作品,认为“君子”指周文王,“淑女”指太娰,主题是为了歌颂“后妃之德”,所以孔子将关雎放于第一篇,彰显“挚而有别”,然后可风化天下。故《毛诗正义》说“若关雎之有别焉……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然而孔子只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后人附会至周文王时代,恐非。
雎鸠小篆:
(3)洲:水中陆地。汉·许慎《说文解字》作州,洲是俗字。《释水》曰:“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
(4)窈窕:汉·杨雄《方言》:“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今按:窈窕从穴,本意应为女子闺房,引申为深远,再申之为幽娴,进而形容女子娴静美好,侧重描写女子姿态。宋官修《广韵》云:“善心曰窈”,申以德化,过于牵强。
窈窕小篆:
窈异体字:
窕异体字:
(5)淑:本意为清湛,引申为善。一说通“”,亦善之意。
淑小篆:
淑异体字:
(6)逑:本意为聚敛,后与通,释为匹、配、合。本句中“好”字读三声,意为“窈窕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另:左传曰:“嘉耦曰妃。怨耦曰仇。”逑为怨匹而诗多以为美词者,取匹不取怨也。
逑小篆:
(7)参差:三家诗参作,参是假借字。《说文》:椮,木长貌。《广雅·释诂》:差,次也。
(8)荇菜:亦作菜,水生植物,形似莼菜,可食。
今按:《正义》言“后妃有关雎之德,乃能共荇菜,备庶物,以事宗庙也”,太迂。
(9)流:假借于。广雅:摎,也。鲁诗训流为择。
《通论》:“荇菜”只是承上“雎鸠”来,亦河洲所有之物,故即所见以起兴耳,不必求之过深。
《集传》:“根生水底,茎如钗股。上青下白。叶紫赤、圆茎寸余、浮在水面。或左或右、言无方也。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稗疏》:“毛郑谓:流,求也,芼择也。于义未安。择者,于众草中择其是荇与否,择而后搴之,于文为顺。择有取舎,不必皆得,故以兴求之不得。搴则得矣,故以兴得而友乐之。”
(10)寤寐:《陈奂·诗毛氏传疏》:寤犹晤,训觉;寐犹昧,训寝。
寤寐小篆及寐的金文:
寤异体字:
寐异体字:
(11)思:语助;一说思服为同义复词。
(12)辗:《三家诗》“辗”作“展”,《说文》无“辗”字,“辗”始见于晋·吕忱字林,为后起字。《广雅》训辗转为反侧,《郑玄·小雅·何人斯笺》训反侧为辗转。
(13)芼:择取,假借于。说文:覒,择也。
《集传》:“彼参差之荇菜旣得之、则当采择而烹芼之矣。此窈窕之淑女、旣得之、则当亲爱而娯乐之矣。”
芼异体字:
五、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