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多重大的改变,起初往往就是一个突然的小想法。例如我的“每天读书两小时”行动,就是这样突然而起的。
去年元旦假期,我和家人在惠州南昆山泡温泉。当时阳光明媚,碧空如洗,温泉水滑,身暖神怡。
我躺在温泉池里,看着湛蓝的天空,突然觉得自己近期读书太少,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早想着要改变,要多读书,却每每被手机诱惑,最终虚掷了光阴。
于是当时就下了一个决心,未来要多读书,少看手机。每天至少要保证看书一个小时。
想到这,我马上行动,当即爬出水来,换好衣服开始看书。当晚,我发了一个朋友圈,告知朋友们我的这个决定,请大家一起监督见证。
没想到,就是这一个小举动,让我的整个人生,都发生了改变。
到现在,天过去,我每一天都做到了。不管是在出差,还是在生病,还是喝醉酒,每一天,我都会雷打不动地,至少看书一个小时。
实际上,在开始实行看书计划一个多月后,我就发现,其实我每天可以用于看书的时间,远远不止一个小时,所以后来我就改为了“每天看书两小时”。
这一年来,我总共看了本书,差不多等于每三天就看完一本。
在这些书里,有的是我很早就曾经想读,但是却一直没能下定决心读的,例如《资本论》《圣经》《物种起源》《汉书》《礼记》《诗经》等;
也有的是因为别人推荐而看的,例如《自私的基因》《从一到无穷大》《你一生的故事》等;
也有的是我在特定阶段特别想读,从而专门找出来读的,如罗素的《幸福之路》、蒋伯潜的《四书读本》、王阳明的《传习录》等。
我经常碰到朋友说,每天都在朋友圈围观我的读书打卡,很佩服我的意志力和自制力。
通过一件这么容易的事情,就能够向外界证明意志力与自制力,这可以算是读书一年的收获之一吧。
但对我而言,更大的收获是其他四个方面:快乐、知识、感悟、心态。
1
快乐
人生是由无数个片段组成,我们追求的不是最后那一刻的快乐,而是整个过程中尽可能使得每一个片段都快乐。虽然要做到这样是不可能的,但总体上而言,让你快乐的片段越多,不快乐的片段越少,那么你的人生就越幸福。
对于喜欢读书的人而言,读书的那一刻是非常快乐的。我一般是午饭后看书一小时,睡前看书一小时,这两个小时,成了每天最憧憬的时刻。
假设每天按照除了吃饭睡觉以外,还有14个小时来计算,我每天读书的两个小时,那就说明我的人生1/7的时间就已经很幸福了。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看书哪有刷手机好玩?其实,当你真正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就会发现,读书比看手机快乐得多。只不过,读书需要一点点意志力来启动,而手机时时刻刻在诱惑你,你无法自拔地选择了手机而已。只要能给自己增加一点点精神力量,你就完全可以把每天用来刷手机的时间,改为看书。
除了当下的快乐之外,读书还有比刷手机(或其他打发时间的方式)更好的地方,那就是:读完书之后,人会有充实感、获得感、成就感,而不会像看完手机那样,有空虚感、负罪感、焦虑感。
所以,虽然读书的时间是两个小时,但幸福的时间可能远远超过两个小时。
仅凭这一点,每天看书两小时,就是人生最划算的投资了。
2
知识
读书之所以使人快乐,除了有一些书籍本身就是具有休闲娱乐性质之外,还有一大类书籍,是能够让我们获得新的知识的。求知会让我们有强烈的满足感,这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整理去年读书的书单,我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知识类的,例如相对论、量子力学、资本论、进化论、生物学、化学等等。
在所有知识里,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对进化论的理解,对时间和世界虚幻性的了解。关于这些,以前都只有一些模模糊糊的知识,但经过一年相对系统性的学习,感觉清晰了很多。
它们不仅仅是聊天时展现学识的谈资,写作时源源不绝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它们让我对世界、对真理、对人性,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变成了一个比去年更加渊博,更加自信的人。
3
感悟
今年由于看了很多关于心灵、关于人生、关于修行的书,所以触发了对于人生的思考。有了这些思考之后,我又刻意地找出更多这方面的书来看,一面印证,一面获得新的感悟,不断积累之下,我终于经历了一次对我人生至关重要的“顿悟”时刻。
那是年7月,我正好在此之前看了王阳明的传记和《传习录》,重看了《四书读本》,又重看了《坛经》《心经》《金刚经》等,加上看了《悉达多》《当下的力量》《开悟者眼中的世界》《时间的秩序》等一系列关于心灵奥秘与世界真相的书,心里总感觉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呼之欲出,但是却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
7月17日上午11点左右,我带小孩上篮球课,他在上课,我坐在旁边用手机看南怀瑾的《圆觉经略说》,看到“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这一段时,突然觉得前面积攒了许久的感悟,一下子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了。
我意识到:
其一,人一辈子所活的,不是经历了什么和拥有什么,而是人心每时每刻的感受和念头,把每一时刻的感受和念头组合起来,就是人的一生。
其二,人心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必须得时时刻刻有所附着,如果无所附着,人就会因为无聊而感到痛苦。如果附着的东西本身会带来恐惧、后悔、焦虑、嫉妒等负面情绪,人也会感到痛苦;由于生物本能,我们的心也常常附着于各种欲望之上,但是欲望又不是时时能被满足,所以也会感觉痛苦。但是,如果人心能够离开上述种种,而附着于让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物上面,人就会感到幸福宁静。
其三,人可以控制内心的感受与念头,让它时刻附着于让我们幸福安宁的事物,但是需要经过一些练习才能做到,这个练习,就叫做“修行”。儒释道耶各门各派,其实就是解决如何控制内心的感受和念头的问题,它们各自的法门看似各异,其实都是殊途而同归——就是让心离开种种让人痛苦的事情,而附着于更能带来成长与幸福的事情上面。
这三点感悟,让我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和以前完全不同,让我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