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创作于三千年前至二千五百年前这五百年间。共三百零五首,原来都是乐歌,可唱可舞。汉代儒家学者把它们奉为经典,故称《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地方乐歌,《雅》为宫城乐歌,《颂》为祭祀乐歌。
余秋雨在新作《中国文化课》中倾心推荐了《诗经》中的三首名篇。
第一首:《关雎》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快乐的鸠鸟,欢叫在河洲。美丽的姑娘,是我的渴求。参差不齐的荇菜,摆动得像水流。美丽的姑娘,我日夜都在追求。求之不得,不知如何。想着想着,辗转反侧。参差不齐的荇菜,我左右采摘。美丽的姑娘,我要向你弹奏琴瑟。参差不齐的荇菜,我左右选择。美丽的姑娘,我要敲着钟鼓让你快乐。
这是《诗经》的首篇,中国文脉有这么一个轻快而又絮叨的恋情开头,令人高兴。
春秋时期的君子,指的是上层贵族的男子,淑女指的是上层贵族的女子,这是一首描述上层贵族男女青年恋爱的诗歌。既然是贵族青年谈恋爱,当然要有仪式感。君子在江边遇到淑女,并没有贸然尚浅搭讪,而是一见钟情之后,心中翻起千重浪,晚上回去便失眠了,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便拿了一张琴,去弹奏求爱的乐曲。还背了一面鼓,去敲击动情的乐章。
如果是底层百姓之间的爱情,就不会这么“絮叨”,也不会弹琴敲鼓,都是比较直接的,不搞这些花里胡哨虚头巴脑的玩意儿。所以说,礼不下庶人。
第二首:《静女》
原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又静又美的姑娘,等我在城角。故意躲着不露面,让我乱了手脚。又静又美的姑娘,送我一支红色的洞箫。洞箫闪着光亮,我爱这支洞箫。她又送我一束牧场的荑草,这就美得有点儿蹊跷。其实,美的是人,而不是草。
这首诗,在平静的语言中,有一种空疏有味的诗的色调。
这首诗是写贵族青年男女之间约会的。如果说《关雎》写的是两人通过琴瑟钟鼓认识了的话,那么《静女》就是写两人进一步交往,偷偷约会的。姑娘早早来到约会地点,城墙的一个角落,但是躲了起来,没有露面。小伙来到约会地点,没有看到姑娘,非常着急,又是挠头,又是踱步的。很快姑娘出现了,送了他一管洞箫,还有一束白色的茅草。小伙很高兴,倒不是这些礼物有多么贵重,而是这些礼物是姑娘送的,礼轻情意重。
第三首:《子衿》
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襟,悠悠的是我的心情。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什么不带来一点儿音讯?青青的是你的玉带,悠悠的是我的期待。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什么也不过来?走来走去,总在城阙。一日不见,如隔三月。
我很喜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样的诗句,不是把深深的思念寄托于其他象征物件,而是直接寄托在对方的衣襟和玉带上。这可以让人想见,他们两人曾经贴身亲近的时分。
这首诗大意是,男子的衣衫和玉带都在女子这里,人却失联了,好长时间没有音讯。女子虽然思念,却不能去男子家里去找,只能在双方经常约会的城墙角落徘徊。
余秋雨一生投身文化传播,年近古稀,他把自己毕生所学整理成书,便是这本《中国文化课》。这门课本来是他的博士生课程,但他为了让全国所有热爱中华文化的读者受益,便用好几年时间,把这门课程文学化,个人化,普及化了。
在这本书里,网上轻易就能查到的通行知识少之又少。他把自己的人生经历自然融入,把自己的生命当作桥栈,连接一座座文化峰峦,以便读者攀缘。他相信,中华文化拥有充分的覆盖面和向心力,读者对它的追索劲头和话语兴趣,远未疲倦。
喜欢余秋雨的朋友,喜欢中华文化的朋友,我强烈建议大家买一本他的作品集看看,毫不夸张的说,受益终身。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老子通释/周易简释余秋雨精选月销量¥6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