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辅导58文明礼仪需要一些仪式感

北京白癜风医院有哪些那个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01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昨天,扬州大学迎来新学期第一堂课,课堂呈现出了最熟悉又陌生的“上课礼”。大学作为传播、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记者采访获悉,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倡议师生从开学第一课开始重拾课堂礼仪,这一“新鲜”事引起师生热议。某报就此开展“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征文活动,请以读者的身份使用“尚理”的姓名,给报社(统一称《复兴时报》)“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的专栏编辑李明写一封信,就这一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畅谈亲身体会。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02审题指导

材料引述的新闻事件指向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学校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渗透进细小的活动中、不经意的环节上,使之成为春风化雨、历久弥新、令人回味无穷的育人“利器”。首先,要准确理解“上课礼”这一现象的内涵:①“上课礼”承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倡礼仪课堂其实只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小步,应从课堂到生活都要贯彻文明礼仪。②尊师重教是一个传统美德,恢复“上课礼”这一优良文明礼仪,可以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加强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③“上课礼”不是一种机械的形式,它承载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大学教育应是做文明人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教育。让其回归课堂既是对教育的反思,又是一种查漏补缺,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注重行为文明的细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④课前互相致礼,重拾“上课礼”就是让美好的记忆回归,让大家再次学会敬畏。其次,从文体上看,参加的报社专栏的讨论,立论也好,驳论也罢,或者讲述自己的故事,都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书信的格式、用语要求,也不能有所忽视,这实际上是考查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

03主要问题

忽视材料。很多考生不注意时评类作文的写法,不从材料的特定话题“上课礼”出发,根本不管材料,或只是对材料一笔带过,然后就另起炉灶,自说自话。偷换概念。没有理解,也没正面写“上课礼“本身的内涵和意义,而是将“上课礼“这一课堂礼仪的概念扩大化,变成对”礼仪“的论述,谈交往礼仪,家庭礼仪,职场礼仪,外交礼仪等,或者谈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如何继承中华文明,或者谈感恩、尊重、品德等。未拟标题。要求“自拟标题”,但很多考生没有写标题,按照高考要求,一般是扣除2分。写书信体作文要不要拟标题?无论题目有无要求,都建议拟个标题,可用表明观点的词句做标题(如:《让仪式承载礼仪》《莫让礼仪流于形式》),也可以是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拟个较有文采的主标题,再以“给……的一封信”为副标题,相得益彰,还可以直接用“给……的一封信”做标题。比如年全国卷1要求写书信,并未要求拟题,但还是应在标题位置写上:给小陈(老陈、交警)的一封信。文体不符。题目明确要求“写一封信“,部分考生不符要求,或者书信格式不正确,尤其是称呼和祝福语的格式。且收信人应明确为“李明编辑”,写信人是“尚理”,虽是细节,不可忽略。以下是书信的规范格式:(图片来自互联网如侵权联系删除)

04好题示例

仪式,亦是情意(60分)上课有礼,教育有仪(55分)礼出于本心,道得于礼节(54分)重拾上课礼,传扬中华风(56分)礼重内容,亦重形式(57分)礼可学于心,亦可显于形(53分)尊师重教须有“礼”(55分)重拾“上课礼”,让尊重留驻校园重拾上课礼,是立德树人的体现让文明礼仪回归校园文明礼仪需要一些仪式感透过形式看礼仪礼多人不怪礼节,不只是一层壳上课礼,让我们学会敬畏重拾上课礼,重拾美好记忆是真礼仪还是走过场?是“复礼”还是“作秀”弘扬礼仪,内容大于形式莫让礼仪变形式校园礼仪,不应“虚有其表”礼仪之“本”与“末”践行校园礼仪:用心而非形式

05素材积累

不学礼,无以立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用礼仪来文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诗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06满分佳作

作者是一名高三女孩,名副其实的才女,平常语文成绩名列年级前茅,曾在报刊发表文章十多篇。据“监考”的家长称,完成此文耗时约50分钟,全文字迹娟秀,卷面美观,兹录于此,略有改动。仪式,亦是情意(60分)尊敬的编辑李明先生:展信佳!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继承的是传统礼仪,滋润的是师生情意。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传道受业解惑的神圣场所,这样的“上课礼”,恰若丝缕清风,化育学生心田!诚然,老师和学生之间,已不需要古时的繁文缛节。但上课礼,仍然是值得倡导的合适仪式——于学生而言,这是以一种尊重的姿态,诉说对师长的敬重;于师者而言,也可借此传递善意,表达关怀。而师生的关系,由此得到一些有益的交流、互动与共情发展。不赞同者或许认为,情感就蕴藏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可以用很多其它方式自然表达,何须一套被规规矩矩限定的仪式?此话也非苛责,不无道理,但自然表达虽好,再加一些仪式感,不就内容和形式兼具了?当下,师生关系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尤其是大学校园,崇尚自由,倡导平等。学生的拘谨谦恭少了,老师的师道尊严也淡了,这未必是坏事。但随之引发的不良现象,也让我们不安。有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毫无敬畏感,上课迟到、逃课司空见惯,整个大学课堂,美其名曰“个性”,实则混乱不堪。人民大学曾有一位研究生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