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顶帽子,丢了小命诗经左传

《小雅·小明》

昔我往矣,日月方奥。曷云其还?政事愈蹙。岁聿云莫,采萧获菽。想当初我刚踏上征途,正值由寒转暖的气候。什么日子才能够回去?公务却越加繁忙急骤。眼看将年终时日无多,人们正忙着采蒿收豆。

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念彼共人,兴言出宿。岂不怀归?畏此反覆。心里充满了忧伤悲哀,我自讨苦吃自作自受。想到那恭谨尽职的人,我辗转难眠思念不休。难道我不想回归家园?只怕世事翻覆祸当头。

在《雄雉》有类似的句子: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意思一致,都是自讨苦吃,自寻烦恼。

《左传鲁僖公二十四年》

郑子华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鹬冠。郑伯闻而恶之,使盗诱之。八月,盗杀之于陈、宋之间。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灾也。《诗》曰:‘彼己之子,不称其服。’子臧之服,不称也夫。《诗》曰,‘自诒伊慼’,其子臧之谓矣。《夏书》曰,‘地平天成’,称也。”   郑国子华的兄弟子臧逃亡到宋国,喜欢收集鹬毛帽子。郑文公听说后很讨厌他,指使杀手骗他出来。八月,杀手将子臧杀死在陈国和宋国交界的地方。君子说:“衣服的不合适,这是身体的灾祸。《诗》说:‘那一个人啊,和他的服饰不能相称。’子臧的服饰,就是不相称啊!《诗》说:‘自己给自己找来祸害。’子臧就是这样。《夏书》说:‘大地平静,上天成全。’这就是上下相称了。”

这个子华是郑文公的太子。

郑文公派太子华代前往宁毋。太子华私下会见齐桓公,请求齐桓公灭了自己国家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这个三个家族是他的兄弟家族,他这是巩固自己太子之位。)

管仲说:此人无德,不能服众,况且郑文公任用叔詹、堵叔、师叔三个贤明的人执政,我们不能占便宜,还失去道义。

于是,齐桓公拒绝了子华。

郑文公大怒,驱逐了五个嫡子,子华也逃走了。子臧是子华的羽翼,逃亡还臭美,郑文公杀之。

我之怀矣,自诒伊阻,《晋灵公不君》一文,赵盾也引用过,但是把《雄雉》和《小明》混合在一起了。

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哎!《诗经》中说:‘我之怀矣,自诒伊慼’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

至于“彼己之子,不称其服”则来自于《侯人》: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这是士大夫嘲讽曹恭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其实曹恭公在位三十五年,启用平民,疏远腐朽贵族,是很有作为的,也跟随齐桓公、晋文公征战,是曹国很有作为的君主。所谓礼乐文化,对穿戴的事情很敏感,反而是腐朽之言。

不过,子臧佩戴的鹬冠不符合礼乐的冠服,有不臣之心,不知道收敛,郑文公杀他,也是有原因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