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诗经 >> 诗经版本 >> 楚辞的名称和起源

楚辞的名称和起源

楚辞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也就是我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后期,继《诗经》古朴的四言诗体之后,产生在中国南方楚国地方的一种新诗体。它的奠基者和代表诗人是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和楚辞的出现,不仅使《诗经》以后沉寂了近三百年之久的诗坛重新复活起来,因在《诗经》以后就没有产生什么诗歌作品了,而楚辞的出现,使它以突发的异彩,更新的更美的歌声,开始了中国诗歌史上《诗经》以后的第二个重要时期。楚辞,就是楚地的歌辞。它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宋代研究楚辞学者黄伯思曾经对楚辞进行过解释,他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校定楚词序》)“屈、宋诸骚”中,屈指屈原,宋指宋玉,骚指楚辞体的作品,楚辞体作品后来被称为骚体(因屈原有一篇著名作品叫《离骚》,于是就以它为代表,把楚辞的作品称作为骚)。楚辞这个名称真正确立是在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代文献,就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汇集成一个专集,就称为《楚辞》。从此楚辞这个名称就一直流传下来。楚辞的创立者应该是屈原,但它也不是凭空而生,而是在我国南方区域性文化基础上发展和产生出来的。首先,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民间文学,所谓楚声和楚歌有着直接的关系。楚声就是指楚地的音乐、乐调,楚歌就是楚地的民歌。战国时代,楚国地方特有的乐曲象《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等名目,我们还可以从楚辞的作品当中看到,这些乐曲都是楚地南方所特有的。在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启九辩与九歌兮”,启指夏禹的儿子夏启,说他演奏《九辩》和《九歌》。另在楚辞《大招》中提到“伏戏‘驾辩’,楚‘劳商’只。”“驾辩”、“劳商”,都是楚地所特有的歌曲名称。另外,对楚辞体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楚地的民间巫歌。据历史记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楚地的人是迷信的,“信巫鬼,重淫祀”。巫鬼就是巫人装神弄鬼,巫是古代专门管祭祀的,跳神的迷信职业者;淫祀就是多而滥,什么神都祭。他们“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即用唱歌、奏乐、跳舞来娱乐神灵。这种流行在楚地民间巫歌,往往是带有丰富的幻想,富于浪漫情调的。由于歌、舞、乐结合在一起表演,除了抒情外,还插入一定的故事情节,而且语言活泼,节奏鲜明,结构上比一般诗歌宏阔,结构上还讲究起伏。所以楚地巫歌对楚辞的创造有直接影响。屈原的《九歌》、《招魂》就是在巫歌的基础上写成的。除了巫歌的影响,战国时代纵横家铺叙华彩的言词,和当时记载这些言词的繁词华句的散文作品,对屈原的楚辞也是有影响的。实际上,当时郁然勃起的散文,无论从宏阔的篇章,汪洋恣肆的气势,自由灵活的句式,以及接近口语的虚词的运用上,对屈原的楚辞地形成和发展,无不起着重大的启发作用和影响。如果拿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展,还是很明显。如《诗经》中多以四言诗为主,篇章较短,风格朴素,而楚辞就不同了,楚辞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是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而感情的奔放,想象力的丰富,文采的华美,风格的绚烂,都与《诗经》的作品有显著不同,一般来说,《诗经》是产生于北方的诗歌,它代表了当时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化,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诗经》只是我国历史上早期的文学作品,它主要属于群众性的集体性创作,因为它大多是民歌,它是靠口耳流传,虽经过加工写定,但大体上仍保存着原来浓厚的民歌色彩。楚辞就不同了,属于文人的作品,是屈原吸取了民间文学的营养而加以创造性的提高的结果,所以它和民歌是不同的。楚辞的产生可以说是我国诗歌与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