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诗经 >> 诗经版本 >> 从诗经开始谈美

从诗经开始谈美

美,在我们的眼里,大多都能具象化,像是一个人,一朵花,形象一下子出现在眼前。而书上的文字魅力却好像削减了不少。所以我想来谈一谈古诗词。古诗词之美,亘古不衰,一是现代少了古人的才情,而是现在对古文的接触也是少之又少。现在对于韵律用词,肯定基本上都忘了,但是联系着我们与古人之间的桥梁便是人与人之间共通的情感,怀乡思人,生离死别,家国存亡,我们会经历,古人亦会。古诗词的风头好像都是唐宋占尽了,鲜少有人记起魏、晋、南北朝,那个混乱,没有大一统的时代,人们的故事轰轰烈烈,不似唐宋,大多是太平盛世,人们的才情能够肆意挥洒。谈起乐府诗,就好像一下子跳脱出现代,拉回到古代。现代人之间的感情好像不似古代的浓烈、真诚。诗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一开始对于乐府诗的印象也就只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之类的活泼俏皮之词。仔细阅读后,看到了许多激愤之词,生活艰难困顿,痛苦,愤愤不平,这些情感就直愣愣地,突兀地写在诗句里,我好想又看见了当时古人在以一己之力与社会抗争的场景,亦是令人震撼。乐府里有两篇《饮马长城窟行》,一篇是陈琳,一篇是无名氏。虽为无名,却也丝毫不逊色于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看题可知,诗的内容肯定不是情爱,而是粗犷强干的内容,反映了汉末当时民间百姓遭受繁重劳役的疾苦,倒是有点现实主义。我不自觉便想到了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而那首著名的《兵车行》,不仅仿了音节语境,词句也有参详。‘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思人骸骨相撑拄’是不是能在杜甫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找到影子呢。感性、敏感是文人的一大重要特征,字里行间直抒胸臆,将别人的感受化为自己的所见所感。很多人说论才情李白要胜出杜甫许多,浪漫主义要比现实主义受欢迎的多。我心里却想给杜甫在多一点赞赏,都说他生错了时代,恰好是在由盛转衰的节点历经动荡之苦,不如说时代造就伟人,乱世中孕育出了杜甫。其实在他之前的乱世也造就了陈琳这一类人,他们的才情也稳稳当当的落在了平头百姓上,感其苦,痛其伤,如果连文人也不感怀,那这个时代也太悲哀了。在乱世中,文人的角色好像更加重要,这是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文人要将自己的所见所想一笔一笔记录下来,纪实中还有自己的才情,这才将当时的历史绘声绘色的再次演绎在后人眼前,让我们了解几分当时的历史。再仔细研读,你会发现里面的故事光怪陆离,夫妻不能保全,父子兄弟不能互相保全的悲痛,有“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的羞涩,也有“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的绝然,那时男女的关系更加坦然,更加平等,更加真挚,人们对父母兄弟是真切的敬爱,家国动荡有志之士也会有愤然,千百年来,人们的感情相同,通过无数文人才子笔下的文字串联,我们得以一窥古人的风采。美则美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