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王的招魂曲闵予小子

免费爱奇艺会员vip账号密码 http://liangssw.com/bozhu/19090.html
关于招魂,不仅有民间的习俗传统、故事传说,还有许多关于招魂的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就是相传为屈原所做,呼唤楚王灵魂回到楚国的《招魂》。类似的招魂曲在《诗经》也有,只不过没有以招魂为题,而是取名为《闵予小子》。《闵予小子》中的“予小子”是种谦称,究竟为谁,《毛诗序》并没有言明,只是含糊地说“嗣王朝于庙也”,也就是说只能肯定是位新即位的君王。到了郑玄时,其在所作《〈毛诗传〉笺》中则十分肯定地说:“嗣王者,谓成王也。除武王之丧,将始即政,朝于庙也。”按郑玄的说法,“予小子”就是指周成王,“予小子”口中的“皇考”就是指驾崩的周武王。据史籍记载,周武王在灭商建周的第2年就病倒了。当时天下尚未安定,东方的殷商势力虎视眈眈,一直在等待机会反攻周朝,此时的周人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满盘皆输。这时,周武王的四弟周公旦挺身而出,秘密祭祀周人的三位先祖,愿以身代武王。祭祀后占卜,吉。于是第2天武王的病就好了。其事在《尚书·周书·金縢》中有明确记载,称“王翼日乃瘳”,“瘳”的本义就是疾病消失了。金縢这意味着周公旦的虔诚祷告起了作用,祖宗显灵了,武王的病好了。可是第2年(也就是武王克商的第三年、公元前年),却传来周武王驾崩的噩耗。武王的死因究竟为何?历史并无明确记载,这实在令人怀疑。首先,武王的死因不见于史籍,并不是当时条件不具备,无法记录,而是出于某种原因不能记载,刻意隐瞒。其次,周公旦愿代武王去死,可见武王病情之危急,无计可施无奈之余,周公只有去祈祷先祖庇佑这一个办法了。这么严重的病,祭祀后第2天就迅速痊愈,这不太符合“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临床经验。周公也许真相是武王的病情,根本就没有好转,所谓“王翼日乃瘳”的话,不过是说给国人和敌人听的,目的是稳定大局。笔者认为武王的死因,极有可能与这次严重病患有关,或者是武王的病情不过是略有起色,勉强拖到了第2年。之所以不能再提武王的死因,是因为按照当时的观念,周人在先祖的保佑下建国大周,可开国之君短命(据历史记载周武王死时正值壮年),岂不是先祖不再保佑或上天降灾吗?如此周人闭口不言,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武王驾崩的地点在王畿,而不在外地。既然如此,那就与“陟降庭止”产生了冲突。所谓“陟降庭止”,并不仅仅是常人所理解的延请神明的礼貌用语。在古礼中,“野死哭之于庭”,《洪范·五行》中有“于庭中祀四方”,其中的“四方”就是死在外面的人,就是通过祭祀,呼唤客死他乡的灵魂返回故乡,这种祭祀的地点就在“庭”,而不是“庙”。这其实就是为死者招魂。“陟降”一词在《诗经》中也曾多次出现。《文王之什·文王》中有“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的句子,是指文王死后其灵升天,陪伴在“帝”的左右,在天庭与人间上下来往,负责沟通周人与上帝的联系。这里的“陟降”,有一种荣耀的情感色彩在内。而《闵予小子》中的“陟降”,感情基调则低沉得多,再结合诗中“遭家不造,嬛嬛在疚”的哀嚎,将“陟降庭止”理解为呼唤先王之灵返回祖庙,更加符合语境。在民间招魂仪式中,负责招魂的人(有时也由死者家属担任)高喊:“某某来…”,“陟降庭止”应该就是这种呼唤的文言表达。既然不是成王为武王招魂,那又是谁呢?历代周王中,因公殉职死在外地就属周穆王之父——第四任君王周昭王最早了。周昭王十六年,昭王御驾亲征,转战唐、厉、曾、夔四地(均在今湖北境内),直至江汉,大获成功。周昭王十年,昭王再次帅师伐楚,结果全军覆没,昭王也死于汉水。这是周朝开国以来最为耻辱的大事,周人对此讳莫如深,只粗略地记载“其王南巡不返”(《古本竹书纪年》)。周昭王的具体的死因,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有明确记载:“周昭王南巡狩,涉汉未济,船解而溺昭王,王室讳之,不以赴,诸侯不知其故”,也就是说昭王遭遇海难,葬身于茫茫汉水。昭王出征必留世子于京镇守后方,昭王驾崩的消息传到京都后,周人必定要先立新君安定民心,再发国丧为昭王治丧。治丧必先招魂,将昭王之魂从遥远的汉水呼唤回来,这就是“陟降庭止”的意义。《闵予小子》虽说是招魂曲,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也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招魂仪式,更像是周穆王的抒情之作。其哀婉之情令人感动,其方刚之志立人振奋,哀而不伤,正得其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