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说要把文论和作品结合起来读,相互比较,联系提高自己运用文论的能力。
上次有个同学问了我一句话:“一起读会不会加重理解的负担?”
给我问愣住了,可能大家确实还是需要更细致的方法和演示才能理解。
我上次讲如何用文学史课本去理解作品(传送门:用课本解释作品),今天依然以《硕鼠》为例讲如何用文论课本去理解作品。你还可以先阅读下这篇文章:
读一篇作品变成读多篇作品
各院校的指定参考用书不同,今天以童庆炳版《文学理论教程》为例来给大家分析《硕鼠》
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实际上是一样的,如果你能理解怎么把作品对应到文学史课本上,应该就能理解怎么对应到文论课本上,本质上它是一个“连连看”,找相同,合并相同。
不一样的是啥呀?《硕鼠》定位到文学史的时候很简单就直接定位到《诗经》这一章,你看文论你可能不知道怎么定位。我们把童版的章的目录抄在这,你先看看《硕鼠》最直观能往哪里代。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第三编文学创造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第四编文学作品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第十三章文学风格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十六章文学批评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就算这些术语你都不知道,那《硕鼠》是诗歌,是抒情文学你总知道吧?那你是不是结合十二章的内容去看它符不符合抒情文学的典型特征?
你说我不知道它是诗歌,也行,那《硕鼠》它总是作品吧,那你看它的第四编,是不是就专门讲作品的呀。这里面你一章一章去对看有没有能用上的。只要你这样想了,你翻开第四编的第一页,它上面就有个很好的东西你可以用了:“本编将依次阐明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类型和体裁)、内在形态(文本层次和审美呈现方式)、外在形态和内在形态融合而成的经典形态(叙事和抒情)以及话语特色(风格)。”
其实你看我为什么让大家结合课本去看作品呢,一方面是为了让你把课本读的更熟,另一方面是希望大家以一个模仿的姿态去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逻辑和语言语气。
考文学其实最怕你试图靠自己,靠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无中生有,站不稳我们可以先学爬不丢人,我们先看看你能不能按照老师给你铺好的路,最省时省力地往前走那么一小步。
我节选出的这一段就是老师如何分析所有作品的思路。那你说这个东西能不能变成你答案的框架呢?我们跟老师一样用总分的模式去写,他是分章,你分段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的源头,《硕鼠》作为《诗经》的代表有丰富的文学内涵,我们试从《硕鼠》的外在形态、内在形态、外在形态和内在形态融合而成的经典形态以及话语特色几个方面来分析。
(1)从类型和题材来看:XXXXX
(2)从文本层次和审美呈现方式来看:XXXXX
(3)从作品的经典形态来看:XXXXX
(4)从文学风格来看:XXXXX
你看,一种典型的、全面的框架一下子就树立起来了。你再结合内容往里填就行了。这个效率高很高。不用你搁那回忆大学甚至回忆高中分析诗歌的技巧,然后再去写。
而且再回到这一编的标题——文学作品。那是不是只要是个文学作品你就起码能用这一套逻辑来讲呢。这是文学理论的优点,它本来就是抽象的、一般的、由一对多的,你掌握了就能分析所有作品呀。
但是可能演示到这一步还不够细,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看这个我们怎么结合第九章的内容来写我们答案的第一点,以及更深层地理解《硕鼠》。
来看看第九章详细的目录: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与报告文学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它第一节讲了三种文学类型,那我们来做个选择题,ABC《硕鼠》应该是哪一种,可能很多同学会想《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的代表,而且《硕鼠》是讽刺诗,那肯定是现实型文学,那你把这个作品的特点和现实型文学的特点比对一下。你就觉得它这个再现性,逼真性。尤其是逼真性里讲:“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你感觉这个好像不太像,它是全篇用比,以硕鼠比喻贪官,用的是暗喻没有明写,不是再现而更倾向于变形。那你往后看呗。你看到这象征型的两个特点:暗示性,朦胧性,是不是比较符合《硕鼠》全篇不言贪而贪官面目自出的风格。
你如果说心里还放不下,觉得只要《诗经》里的就是现实主义,你再往后看,第四节讲到:“在现实型文学方面,《诗经》可以说是其源头。《诗经》以赋、比、兴为基本艺术表现方法。比、兴中含有一定的象征因素。”
好,第一节我们定位到象征型文学,你就结合作品去理解什么叫象征型。我们还是贴原文:
象征型文学则重在寄寓某种意念、意蕴。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暗示(suggestion)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象征”,具有超越形象自身的寓意性。黑格尔认为:“作为象征的形象而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由艺术创造出来的作品,一方面见出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显出个别事物的更深广的普遍意义而不只是展示这些个别事物本身。因此……象征形象仿佛是一种课题,要求我们去探索它背后的内在意义。”个别的具体意象的创造不是象征型文学的主要目的,文学意象的作用主要在于启示人们透过意象表层去体味和领悟更深远的意蕴。梅特林克的剧本《青鸟》,通过两个孩子寻找青鸟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象征型文学或直接取材于现实事物,对它们进行变形化、拟人化的处理,或凭借想象虚构出非现实性的事物,从而塑造出具象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现实与超现实统一的寓意性形象。
我们有的同学说文艺理论背不下去,是正常的啊。你看随便挑一段好像说的都不是人话,你这不理解咋背呢。我们不从理论入,我们从例子入。这一句话,你按照《硕鼠》的特点去仿写一下:
梅特林克的剧本《青鸟》,通过两个孩子寻找青鸟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
《硕鼠》通过对老鼠和农民的矛盾的描写,以及农民在矛盾中的选择,象征了贪官和农民的之间的矛盾,象征了压迫下的反抗。
你写到这有没有一种感觉,原文跟仿写的格局不一样,一个是人类,一个只是贪官和农民。突然发现我习以为常的《硕鼠》用比的手法,讽刺贪官这个定式好像差点意思。你再往上读。
你再看黑格尔说的话:“作为象征的形象而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由艺术创造出来的作品,一方面见出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显出个别事物的更深广的普遍意义而不只是展示这些个别事物本身。”它强调的是从个别到一般,强调一种一对多的关系。你把这个对应到作品,第一层是老鼠和农民,第二层是贪官和农民,第三层其实可以说是一切的压迫和一切的反抗,统治阶级本质就是剥削就是不劳而获,就是老鼠,面对这种剥削我们就要反抗。这个就是普遍意味了。
这个时候你再往上读,再读观点。什么叫“塑造出具象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现实与超现实统一的寓意性形象。”你说它写的是不是老鼠这一物种的本性,描写它的行为,是不是具体的,个别的,但是又具有朦胧性,不仅能暗喻百姓与贪官的矛盾,而且能反映人类反抗压迫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愿景。
你通过把课本和文本之间一层一层地比较,通过不断地结合课本仿写,你就逐渐地理解了本来非常难背的文艺理论。也明白了怎么用文论去分析文本。
比如我们仅仅以这一个知识点来写:《硕鼠》属于象征型文学,具有超越形象自身的寓意性。(关键句)取材于现实中的官民矛盾,而又对这种矛盾进行变形化、拟人化的处理,从而塑造出具象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现实与超现实统一的寓意性形象,又于生动的形象中寄托了人类反抗压迫,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解释句)正如黑格尔所言:“作为象征的形象而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由艺术创造出来的作品,一方面见出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显出个别事物的更深广的普遍意义而不只是展示这些个别事物本身。”(亮点)
《硕鼠》描写了农民和老鼠之间的矛盾,刻画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老鼠形象和勤劳勇敢、敢于斗争的农民形象。抓住了老鼠和农民最显著的特性。而又能在这种特性之中显示出更深广的普遍意义。一方面是以硕鼠比贪官表现出作者的讽刺与不满,是一人之志;但另一方面他抓住了古往今来所有统治阶级的最大特点:压迫人民,不劳而获。“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也呐喊出无数受压迫人民追求美好,反抗剥削的愿景,是万万人之志,是人类普遍的追求。(论证)
四百多字,伸手就有,所以说你用课本读作品读透了,只有你精简、挑选的份,没有你写不出来,写的很粗俗的可能。这个过程我是完整给大家展示了。
也不是要求大家每个知识点都这么搞。还是一样,你看不下去书,背不下去书的时候,花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拿课本读一读作品。这种知识点你掌握5-8个,你考评论写作真的是手拿把掐。反正我想了下,不是难事。难只难在,你不信课本,就自己瞎想或者看非常深的著作。